以“界别之力”赋能“政协之为”——嘉峪关市政协充分发挥界别优势提升履职活力
原标题:以“界别之力”赋能“政协之为”——嘉峪关市政协充分发挥界别优势提升履职活力
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明霞
“在家门口就能收到书画家亲手写的‘福’字,还能看精彩演出,这个重阳节过得太有意义了!”10月29日重阳节当天,市政协文艺界委员工作室在雄关街道铁北社区举办的“重阳敬老传美德 价值引领树新风”活动现场,社区居民张克云拿着刚收到的书画作品,脸上满是笑容。
当天,该工作室不仅邀请书画家为社区群众书写“福”“寿”字画,还组织了“深秋放歌 情暖重阳”文艺演出,用文艺的方式诠释重阳节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文化内涵,在欢声笑语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老年人的良好氛围。
这是嘉峪关市政协以界别委员工作室为抓手,推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从“会场”延伸到“现场”的生动实践。
人民政协的基础在界别、优势在界别、活力在界别。如何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市政协给出的答案是:走,到界别群众中去!
为破解委员履职“接触面窄、针对性弱”的难题,近年来,嘉峪关市政协聚焦“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核心职能,精准搭建界别委员工作室,以界别委员工作室为“履职支点”,让委员的专业优势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鼓励更多委员依托工作室平台“沉下去”听民意、“提上来”好建议,进一步畅通“党委政府—政协委员—基层群众”沟通桥梁,真正让参政议政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有力抓手。
目前,嘉峪关市政协已建成12个界别委员工作室,其中包括经济界、农林界、文化艺术界、医疗卫生界、社科界等11个界别委员工作室,以及1个李荣光个人委员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立足不同界别优势,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实地调研、举办活动、结对共建等方式,让履职既有“高度”又接“地气”。
各工作室不搞“一刀切”,而是立足界别特色开展履职。
文化艺术界委员工作室把履职现场搬到基层,既通过惠民演出、艺术培训为群众送上文化“大餐”,也以座谈、问卷等形式征求民意,让艺术服务与履职尽责同频共振。
九三学社界委员工作室依托嘉峪关市大数据中心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深度参与“12345”热线民生诉求调研办理,城市公共交通治理、中鹏星河湾“煤改天”管道设置及通气诉求处办、“碧水绿洲”住宅小区占道经营及西侧“潮汐市场”建设等,推动民生问题从“诉求响应”向“源头解决”转变。
农林界委员工作室开展“赋能特色产业 智绘乡村振兴”助农行动,组织集“调研协商、技术指导、资源对接”于一体的复合型履职活动,深入新城镇横沟村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长城村葡萄种植基地、新城村戈壁农业园区、观蒲村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现场,进行实地调研,精准对接服务对象需求,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授课服务和资源对接,推动问题闭环解决。
社科界委员工作室联合紫轩社区组织联谊活动,通过面对面沟通深入收集民情民意,同时带来舞蹈、合唱等文艺表演,并开展科学小手工制作、天文望远镜观月等特色环节,既丰富了居民生活,也用专业知识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
特邀界委员工作室联合大众社区开展“趣味活动聚邻里?关怀温情暖夕阳”趣味活动暨困难家庭慰问活动;民革界委员工作室与雄关社区联合开展“月满中秋·情暖社区·共庆华诞”联谊活动;医疗卫生界委员工作室开展义诊活动……多层次、多样化的界别活动,让广大委员“身”入界别、“心”连群众,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开创新局面。
联系群众“密”起来,民声民意“聚”起来,委员履职“实”起来。一名委员牵头、联系一个界别、辐射一个区域、带动一个领域、服务一方群众。自界别委员工作室启动以来,市政协通过工作室履职,共撰写调研报告2篇、提出建议12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24个,开展惠民活动17次。
“界别委员工作室不是‘摆设’,而是委员履职的‘前沿阵地’。一个界别就是联系群众的一条通道,众多界别‘小通道’汇集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反映社情民意的‘大网络’。”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优化工作室运行机制,通过工作室这个“支点”,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转化为高质量的提案和建议,真正让政协履职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民生温度”。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