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解锁沉睡资源的共富密码——泾川县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综述

2025-11-04 11:47 来源:中国甘肃网

  深秋时节,行走在泾川县的乡间田野,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展。党原镇的蛋盘加工厂里机声隆隆,高平镇醋香四溢,荔堡镇的生物质燃料生产线源源不断,玉都镇的街头巷尾弥漫着浓郁豆香……昔日“单打独斗”的村庄,如今通过“跨村联建”“公司运营”等创新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强村富民的有力引擎。

  抱团发展 破解困局

  面对资源有限、产业规模小的发展瓶颈,“跨村联建”成为泾川县破题的关键之举。

  11月3日,记者走进党原镇李家村蛋盘加工厂,水力碎浆机正轰隆运转,“吞食”着废纸箱、玉米芯等原料。工人们动作娴熟,叉车往来穿梭,将刚下线的蛋盘直接运往隔壁养殖小区。“以前这些废弃物让人头疼,如今却都成了宝贝。”工人李新一边擦汗一边笑着说,“这条生产线不仅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也成为泾川县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李家村党总支书记李伟伟介绍,为打破发展困局,李家村主动联合坷老村、柳寨村,整合资源成立公司,建起蛋盘加工厂。“以前订购蛋盘都得从外地发货,运费高不说,还常担心供应不上。”养殖户冯林生坦言,“现在只需一个电话,蛋盘就能直接送到鸡舍边,成本低了,心里也踏实了。”

  目前,蛋盘厂不仅满足本镇养殖户需求,还积极拓展周边市场,年销售额达260多万元,为村集体增收超过10万元。

  同样的联动故事也在高平镇上演。该镇整合四个村的资源,建起现代化醋厂,让百年酿醋工艺焕发新生。“我家玉米以高于市场价10%卖给醋厂,光这一项就多赚600多元!”原尚村村民王建国高兴地说。以醋厂为核心构建的产业链,带动了种植、养殖良性循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市场运营 注入活力

  如果说“跨村联建”解决了“一起干”的问题,那么“公司化运营”则确保了“干得好、可持续”。

  在荔堡镇生物质颗粒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将秸秆、木屑等原料加工成清洁环保的燃料颗粒。“通过创新收益分配机制,参与联建的村庄每年可获得固定分红8.5万元,同时还带动了村民就业。”荔堡镇综合执法队队长张海龙介绍。这一模式不仅消化了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更让参与村和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在东关村与南关村联合建设的食用油加工坊里,浓郁油香扑鼻而来。工人们在流水线上忙碌,经过压榨、过滤等工序,一桶桶优质食用油陆续下线。“我们打破传统模式,整合两村资源,共同发展。”荔堡镇党建办主任何建东表示。公司化运营让两村从“单打独斗”变为“握指成拳”,实现资源整合与效益提升。

  在玉都镇豆腐品牌体验店,62岁的张怀成正津津有味地品尝豆花:“还是记忆里的老味道!”有着二十多年制作经验的程七林老师傅一边操作一边说:“虽然引进了机器,但点卤仍坚持用天然卤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通过公司化运营,这家体验店每年销售豆腐制品超20万斤,既留住了“老味道”,也创造了“好效益”。

  党建引领 凝聚合力

  泾川县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根本保障,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抓乡促村的责任机制,深入推进“结对共帮扶”行动。全县分类施策,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量身定制“一村一策”发展方案。通过推行“7+N”党建联建模式,有效盘活乡村资源,打破地域壁垒。

  建强骨干队伍是关键。泾川县广泛吸纳产业带头人、致富能手进入村班子,强化激励引导。同时,积极推进公司化改革,成立多个村集体公司;实施村企联建,培育建设“共富大棚”“共富车间”“共富基地”等实体平台,为集体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1—7月,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649.25万元,村均收入17.21万元,同比增长势头强劲。”泾川县农业经营服务中心主任辛晓丽介绍,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持续增强,经营性收入占比已接近六成,收入结构更加健康合理。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传统生产到现代运营,泾川县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成功激发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这条以改革破题、以创新驱动的“泾川新路”,不仅是一条强村与富民的“双赢之路”,更为县域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动能与宝贵经验。面向未来,泾川县正朝着集体经济更强大、群众生活更幸福的目标稳步迈进。

  通讯员 李文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