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定西

陇中绿变

2025-11-04 09:05 来源:中国甘肃网-定西日报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何 强 焦煜鑫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山,是大地挺立的脊梁;绿,是生命不屈的宣言。

  在甘肃中部,有一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注为“生态极度脆弱区”的土地——定西。这里曾是陇中黄土高原的腹地,千沟万壑,黄土裸露,风沙一起,天地失色。人们曾叹息:定西苦瘠,苦在无水,更苦在无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理念诞生,它像一粒种子破土而出。历经二十载春风化雨,正在这片曾经“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土地上,催生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绿色革命”。这场变革,始于一个个平凡人的坚守,成于千千万万定西人的接续奋斗,最终汇聚成山河换装、城乡净美的时代洪流。

  旱塬上的“愚公”与那四百亩青山

  许志刚、许志强,在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提起这对双胞胎兄弟,无人不竖起大拇指,乡亲们送了他们一个朴素的称号——“刚强兄弟”。这既是对他们名字的概括,更是对他们半个世纪执着精神的最好诠释。

  兄弟俩的青春,是在望着村周边光秃秃的山梁中度过的。“那时候,山上别说树,连草都难长住。风一吹,黄沙眯得人睁不开眼,雨水一来,黄土顺着沟壑流走了,地越来越薄。”回忆往昔,许志刚的声音里依然带着苦涩。那片祖祖辈辈面对的黄土地,如同一位日渐羸弱的老人,皱褶深重,了无生机。

  一个朴素的念头在兄弟俩心中生根:“山绿了,人就有活路。”他们决定,要把树“钉”在这片旱塬上!

  从此,他们的人生与荒山捆绑在了一起。买树苗需要钱,兄弟俩就省吃俭用,把从贫瘠土地里“刨”出来的微薄收入,几乎全部投了进去。镢头、铁锹、树苗、水桶,成了他们最亲密的伙伴。春天的风沙,夏日的暴晒,秋天的萧瑟,冬日的严寒,年复一年,他们像不知疲倦的蚂蚁,一镢头一镢头地挖坑,一棵一棵地栽苗,一桶一桶地浇水。

  “难啊,咋不难?”许志强坦言,“最怕的是栽下去,苗子活不了。头天看着还好好的,一场风沙,或者一场干旱,就蔫了、死了。心里那个疼啊……”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他们摸索着,学习着,像对待孩子一样呵护着每一株幼苗。手指磨出了厚茧,脊背被岁月压弯,但望着身后那片一点点扩大的绿色,他们的眼神始终刚毅。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初的壮年汉子,如今已步履蹒跚。可他们身后,400多亩曾经寸草不生的荒山沟岔,已然松柏挺立,杨柳成荫。这片他们用生命培育的绿色,不仅锁住了水土,改变了小气候,更如同一座精神的丰碑,矗立在每个张川村人的心中,激励着后来者。

  “刚强兄弟”的故事,是定西人民世代传承植树造林生态基因的缩影,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陇中大地最生动、最感人的实践。他们证明了,即使环境再恶劣,只要有滴水穿石的韧劲和“愚公移山”的执着,奇迹终将由平凡人的双手创造。

  从“刚强”精神到“绿满陇中”的实践

  “刚强兄弟”点亮的,不仅仅是张川村的荒山,更是一簇可以燎原的星火。他们的坚守,与时代发展的强音同频共振。

  定西约60%的土地是山坡沟壑,生态脆弱是发展的最大瓶颈。面对这片被称作“地球伤疤”的土地,定西人深知,不能只靠几个“刚强兄弟”,必须汇聚全社会的力量,打响一场声势浩大的土地绿化攻坚战。

  “绿满陇中”行动持续深入推进。各级干部带头,群众广泛参与,义务植树的热情空前高涨。仅2025年,定西就计划完成全民义务植树1220万株。在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们不仅在山顶造林“戴帽子”,还在山坡种草“披褂子”,在山腰修梯田“系带子”。曾经的贫困户通过种植云杉、落叶松,发展林下经济,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绿色真正成了开启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科技,为这场绿色革命装上了“智慧大脑”。定西独创的“山顶造林戴帽子、山坡种草披褂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下建棚围裙子、沟底打坝穿靴子”的“五子登科”立体生态治理模式,如同为黄土高原量身定制的绿色铠甲。雨水集流整地、截杆保墒造林等抗旱造林技术的大力推广,让造林成活率飙升至85%以上。

  同时,一张“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覆盖重点林区,382个视频监控如同“千里眼”,守护着来之不易的绿色成果。累计新修梯田406万亩、新建淤地坝327座,拦蓄了数千万立方米的泥沙,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

  从“刚强兄弟”的个人壮举,到全民参与的“绿满陇中”;从传统的镢头铁锹,到“五子登科”的系统治理和“天空地”一体的智慧管护——定西的绿化之路,越走越科学,越走越宽广。卫星遥感镜头下,陇中大地已然镶嵌上了12.4%的翡翠绿纹,这是定西人交给历史的一份绿色答卷。

  从“绿衣裳”到“金饭碗”

  绿化,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生计,为了未来。定西人深刻体会到,这身“绿衣裳”不仅能遮风固土,更能带来真金白银。

  通渭县常家河镇,“山楂小镇”的名声越来越响。这里的水土保持示范区里,山楂树漫山遍野。电商主播常建霞每天通过直播,能将2000多单“零农药、零化肥”的生态山楂卖往全国各地。2025年1月,这里诞生了甘肃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交易额高达1.1亿元,成为黄河流域最大一笔。昔日的生态痛点,变成了今日的发展亮点。

  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定西的答案是:多业态融合,让生态价值充分涌动。

  全市125万亩经济林果,年产值近20亿元。临洮县依托优质的洮河水,发展高原夏菜和水产养殖,绿色农业年产值达15亿元。菜农郭建明感慨:“洮河水下来后,菜的品质好了,收入可观了,我们确实高兴。”

  从“靠煤取暖”到“追风逐光”,定西的能源结构深刻变革。212.5万千瓦风电和95.5万千瓦光电,如同伸向天空的巨手,拥抱风与光的馈赠,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58%。通渭县马营镇油坊村村民张保汉家的光伏板,不仅保障了全家用电,一年还能结余两三千块钱。

  在渭源县元古堆村,绿水青山吸引了八方游客。全村32家农家乐生意红火,村民苟怀文说:“以前守着青山绿水受穷,现在发展民宿、农家乐,收入明显好多了。”狼渡滩湿地草原的广袤绿意,让西安游客刘望、郑叶深感震撼,直呼“释放压力,不虚此行”。

  定西成功将10万亩人工林的碳汇量以1160万元成交,相当于给每棵树都上了“绿色保险”。“生态也好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这就是‘两山论’的定西答案。”陇西县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工程师杨明娟如是说。

  蓝天、碧水、净土的协同交响

  定西的“绿变”,绝非孤立的造林,而是一场涵盖蓝天、碧水、净土、城乡的全局性、系统性深刻变革。

  天空,从“灰蒙”到“湛蓝”。曾几何时,定西城区降尘量是北京的3.2倍。通过坚决的“散乱污”企业治理和能源结构调整,东兴铝业等一批高耗能企业步入绿色转型快车道。“燃煤改燃气后,我们彻底掐灭了黑烟。”企业副总经理高峰说。如今,“定西蓝”以年均351天的超高“打卡率”,成为市民抬头可见的日常,2024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更高达96.2%。

  河水,从“浊流”到“碧波”。定西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河长制”网络,为每一条河流安装“生态导航”。全市累计铺设污水管网860公里,建成21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9.1%。截至2024年底,全市6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关川河畔,白鹭翩跹,成为了生态改善的最好见证。

  城乡,从“脏乱差”到“净绿美”。定西鹭江环保电力公司,将每日700吨以上的生活垃圾转化为电能,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前的垃圾山变成现在的能源站了”定西鹭江环保电力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宗银自豪地说。作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定西让城市在应对雨水时更加“呼吸自如”。在农村,“厕所、垃圾、污水、风貌、庭院”五大革命深入推进,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80.35%,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至65%。“大家的环保意识都增强了,乡村越来越美丽。”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的环卫工人王福感受深切。

  绿色,是定西未来最动人的底色

  从“刚强兄弟”一棵树一棵树的坚守,到千军万马绿山峦的壮阔画卷;从“山秃水浊”的生态伤疤,到“蓝天碧水青山净土”的生态家园;从“苦瘠甲于天下”的生存挣扎,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嬗变……

  定西的这场“绿色长征”,是一部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和谐的壮丽史诗。它告诉我们,生态治理并非遥不可及,它就镌刻在“刚强兄弟”布满老茧的手上,流淌在巡河河长坚定的脚步里,闪烁在光伏板反射的阳光中,洋溢在游客对“定西蓝”和“陇中绿”的赞叹里。

  如今的定西,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5.16%跃升至12.4%,这每一个百分点的背后,都是无数奋斗者的汗水与智慧。绿色,早已超越了色彩本身,它成为定西发展的底色、幸福的基色,更是通向未来的希望之色。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定西人将继续执生态之笔,蘸奋斗之墨,在陇中大地上,描绘一幅更加绚烂多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画卷。这条路,他们走得坚定,走得踏实,也必将越走越宽广。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