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甘快看】甘肃庆阳“十四五”“答卷”亮眼:经济总量跨千亿 年均增量超百亿

2025-11-01 20:55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央广网兰州11月1日消息(记者寇刚 实习记者王文成)“2022年全市GDP首次突破千亿大关,成为全省除兰州外的首个千亿级市州,连续三年增量以百亿级跃升,预计202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300亿元。”10月31日,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于甘肃省“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庆阳专场上如是介绍。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发 张珊 摄)

  黄泽元说,“‘十四五’期间,庆阳按照‘挑大梁、作标杆’的工作要求和能源产业大基地、‘东数西算’枢纽地、现代农业示范地、区域消费集聚地、红色文化传承地‘五地’建设目标,围绕‘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高质量发展总体思路,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数字是最好的佐证:“十四五”期间,庆阳年均GDP增速6.3%左右,居全省前列,超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关键性指标增速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跑赢GDP,与“十三五”相比,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216元、3778元,年均增长5.6%、8.0%……

  能源筑基 制造突围 多元格局撑起千亿级体量

  庆阳是油煤气风光电耦合伴生、能源资源富集的地区,是陕甘宁能源“金三角”规划重点区域,也是国家能源战略重要接续区。因此,工业是庆阳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十四五”期间,庆阳以建设国家级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推动工业结构从单一资源型向多元化、高端化华丽转身。

  “陇电入鲁”工程庆阳换流站(央广网发 石强 摄)

  能源产业持续“挑大梁”。1265万吨原油年产量,占全国1/20以上;煤炭产量年内将突破1050万吨;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速高达31.7%,10亿立方米年产量在望。与此同时,新能源装机总量达到800万千瓦,“陇电入鲁”工程外送电量超100亿千瓦时,全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加速成型。

  制造业“新军”异军突起。从三一重能、易事特到中钠储能,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落地生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首批“庆阳造”信创计算机整机下线,国内首条无人机机翼及涡发模具3D打印产线建成投运,标志着庆阳工业正加速向“智”而行。全市工业增加值从2020年的327.44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532亿元,增长62.5%,坚实的工业脊梁有力支撑了经济总量的持续跃升。

  “三元双向”循环 农文旅融合 绘就陇东粮仓新画卷

  作为“陇东粮仓”,庆阳在“十四五”期间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7和1/8。通过创新实践“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推动种植业、养殖业与菌业废弃物相互转化利用,农业产业规模与效益实现双提升。

  西峰区肖金蔬菜基地(央广网发 毛娜娜 摄)

  “百万亩”工程深入实施,八大主导产业持续壮大。预计2025年一产增加值将突破14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3.4%。“庆阳苹果”“环县羊羔肉”品牌价值凸显,圣越农牧的成功上市,更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乡村面貌也在农文旅深度融合中焕然一新。通过推广“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的新业态,建成32个农文旅融合特色村,其中6个村获评全国文明村。这不仅带动了农民收入大幅提升,也为全省乡村振兴贡献了宝贵的“庆阳经验”。

  立体交通织就黄金节点 绿水青山映衬老区新颜

  发展的硬支撑与环境软实力,共同构成了庆阳吸引投资、集聚产业的坚实基础。

  火巷沟特大桥建设现场(央广网发 石强 摄)

  昔日“三不管”地带,如今已成为陕甘宁毗邻地区的“黄金节点”。银西高铁贯穿全境,多条高速通车运行,平庆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庆阳机场联通国内10多个大中城市,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为老区发展打开了全新格局。

  园区体系同步完善,9个园区全部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形成了“1+3+5”的梯队发展格局,园区总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庆阳始终守护着绿水青山。通过系统实施生态工程,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森林覆盖率达到26.3%,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如今‘庆阳大有可为、应当大有作为、关键事在人为’的社会共识更加凝聚,‘庆阳人能干事、能干成事、能干成大事’正在从信心决心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现实。”黄泽元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