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甘快看·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 】 探秘“地下画廊”:再现魏晋时期的“西部开发史”

2025-11-01 20:55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说起魏晋,你想到什么?是宽袍大袖、谈玄说理的“竹林七贤”?还是仙气飘飘、不食人间烟火的古装剧形象?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出土的壁画砖,不仅再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业开发、民族融合、丝路畅通的历史,更生动形象地演绎了“西部开发史”。

  车马出行图壁画砖

  一砖一世界:全景式的魏晋“纪录片”

  当战乱席卷中原大地时,河西走廊却迎来了一段相对安定的发展时期。

  高台县骆驼城遗址地处县城西南20公里处,骆驼城为汉代的表是县(后改为表氏县),魏晋时期的建康郡遗址,历史上,曾一度成为丝绸之路上声名显赫的商贸与军事重镇。

  按照“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骆驼城乃至周边的这份繁荣与日常,被当时的人们精心绘制于墓室砖画之上,以期在另一个世界永续。

  上世纪八十年代,骆驼城镇的农民在开发农田时,不经意间发现了地下的骆驼城墓葬,壁画砖的神秘面纱从此揭开,邻近的许三湾墓葬也出土了不少壁画砖。

  两处墓葬出土了数百块彩绘壁画砖,其中大多一砖一画、一砖一景,全景式地涵盖了乌堡楼院、歌舞宴筵、车马行旅、品茗清谈、六博游戏、圣贤故事,也被誉为地下画廊。

  魏晋壁画砖墓葬通常由墓道、照墙、甬道、墓室四部分构成,墓葬壁画多绘制于照墙和墓室之内。

  高台县博物馆的“古冢丹青——高台魏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壁画艺术陈列”展览,精心展出了226件套彩绘壁画砖。它们上承汉代画像石之精髓,下启隋唐壁画之新风,画风独特、造型生动,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与审美情趣的宝贵资料。

  丹青里的烟火气:从生产到生活的“开发史”

  这些壁画砖用图像书写了一部河西走廊的“开发史”。

  在众多画像砖中,常能见到野外成群的羊与马,生动描绘了农耕与畜牧交织的场景。

  《二牛犁耕图》展现了当时的耕作技术,农夫扬鞭,双牛奋力,泥土翻飞,是绿洲屯垦的生动写照。

  《滤酿图》《宰羊图》则记录了从食材处理到烹饪的过程,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壁画中娱乐生活也不少。《六博图壁画砖》(六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博弈游戏,战国至汉代盛行),画面绘有两个相对而坐,头戴冠,身着交领束腰的男子。中间放一长方形棋盘,盘上摆有棋子,左侧红服男子一手前伸,一手上举拿棋子,作下棋状。右侧男子一手放于腰部,一手掌向外翻,似请对方下子。该壁画生动传递出当时河西地区生活富足、文化发达的社会面貌。

  艺术瑰宝:《牧马、骆驼图壁画砖》的跨时代笔法

  在高台县博物馆珍藏的425块壁画砖中,《牧马、骆驼图壁画砖》尤为特殊。

  画面中央绘有一位身着交领短衫、紧腰束带的牧人,他手执长鞭,正在悠然放牧。草地上有马群、骆驼、毛驴等牲畜。

  “这块壁画砖的卓越之处,在于它同时运用了中国画的两种经典技法”,高台县博物馆副馆长孙丽娟介绍,“一方面,它采用白描手法,以墨线流畅而精准地勾勒近处马匹的形象,展现了单纯洗练、朴素典雅的风格。另一方面,它采用没骨画法,以墨色浓淡变化来表现远处骆驼、毛驴的空间层次感,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

  此砖不仅是中国已知现存的较早运用没骨画法的作品之一,更是两种手法并用于一砖之上的早期作品,其时代甚至早于西方类似的绘画实践。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中国绘画技法演进的一座里程碑,为后世了解魏晋时期的艺术风貌打开了一扇珍贵的窗口。

  让千年丹青“活”起来

  为了让沉睡千年的砖画真正走进现代人的视野,高台县博物馆别出心裁,以壁画砖为蓝本制作了一部“魏晋风俗”短片。短片中,人们能看到:清晨,《二牛犁耕图》里的农夫已开始劳作,田埂上露珠未干;日上三竿,《牧鹿图》中的牧人悠然漫步;正午时分,《庖厨图》里炊烟袅袅,为盛宴忙碌;午后,《牛车出行图》中的贵族彰显着时代风尚;直至傍晚,《宴饮图》中举杯欢庆,《五马射猎图》里策马豪情,《品茗谈道图》中清谈风雅……一幅幅生活画卷,随着循环播放的影像,鲜活地重现在观众眼前。同时,高台县博物馆运用高精度采集和三维建模等技术,为这些千年壁画建立了完整的“数字档案”,实现了从被动抢救性保护向主动预防性保护的关键转变,让它们真正得以“延年益寿”。

  通过这些壁画砖,我们看那个遥远的魏晋时代,就不再是只有玄学与战乱的刻板印象,而是田垄间的丰收、炉火边的肉香、丝路上的驼铃与棋盘上的胜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