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古人如何面对终点?榆林窟《弥勒经变》画解码生命观

2025-10-31 08:53 来源:中国甘肃网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亢兆宁 程健 孙珩力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榆林河谷深处,榆林窟第25窟北壁,一幅创作于中唐时期的《弥勒经变》画,以“老人入墓”这一独特场景,将佛教对生命圆满的诠释与人间伦理温情巧妙融合,引发了当代观众对生命观的深刻思考。

  10月30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酒泉瓜州县,走进这座被誉为“中唐瑰宝”的洞窟。

  在专业灯光映照下,整幅北壁壁画气势恢宏。其中右下角“老人入墓”情节尤为触动人心:一位白发长者穿戴整齐,安然坐于墓穴内,与亲属执手话别;墓外,亲友们或掩面悲泣,或合十祈福,神情悲戚却不失庄重。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弥勒净土中‘人命将终,自然行诣冢间而死’的景象”,榆林窟讲解员向记者们解读,“它打破了传统死亡叙事的阴森恐怖,展现的是一种自知时至、从容告别的生命境界。”他指出,在佛教思想中,死亡并非终结而是转化,老者自行步入墓穴正是这种生命观的视觉化表达。

  壁画中的人情味同样令人动容。亲属送别的不舍与墓内老者的平静形成鲜明对比,既尊重宗教信仰中对死亡的超脱,又不回避人间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悲而不伤”的处理,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对生死议题的独特理解。

  据悉,该窟每年限流开放,通过监测技术实时守护壁画微环境。近年来开展的数字化采集,已让包括“老人入墓”在内的珍贵图像得以永久保存,并通过“数字敦煌”资源库向全球共享。

  穿越千年时光,这幅壁画依然以其精湛画艺与深邃哲思打动着今天的观众。在敦煌,艺术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古代智慧对现代人生的持续叩问——关于生命,关于离别,关于如何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旅程。(敦煌研究院供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