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甘肃:借“穿越之眼”,看见“如我愿”的千年盛世

2025-10-30 15:56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中国青年网敦煌10月30日电(记者 王文坛)10月28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甘肃省河西走廊,开启一场跨越张掖大佛寺、马蹄寺、高台县骆驼城遗址及周围墓群、嘉峪关新城魏晋墓遗址、榆林窟和敦煌莫高窟的文明之旅。

  首站在张掖大佛寺,这座始建于西夏、历经千年风雨的佛教古刹,民间俗称“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乾顺年间(公元1098年),距今已有900余年历史。该寺因供奉释迦牟尼涅槃像而得名,自西夏至元代一直为皇家寺院,明代更获赐“宝觉寺”“宏仁寺”等敕额,地位显赫。

  大佛寺所在地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咽喉之地,古称甘州。自汉武开疆、张骞凿空以来,驼铃羌笛回荡千年,佛教艺术亦循丝路东渐,在此留下璀璨印记。

  大佛殿作为该寺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我国仅存的西夏佛教殿堂之一。殿内供奉的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采用木构骨架、草泥贴塑、中空装藏的独特工艺,历经西夏、元、明、清多次维修补塑,至今保存完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与雕塑艺术结合的巅峰之作。

  除佛像雕塑外,大佛寺的壁画艺术同样熠熠生辉。大佛殿内四壁绘有巨幅壁画,内容涵盖佛教人物、历史故事、世俗生活等多个层面,展现出河西地区多元文化共存、交融的独特风貌。

  目前,大佛殿有壁画530余平方米,主要绘于一层四壁之上。东、西面墙上为诸天礼佛图,幅面高大,气势雄伟;南、北面墙壁以十八罗汉塑像分割,内容有山水花鸟、《山海经》故事画等;卧佛后墙壁以连环画描绘观音救八难和《西游记》故事,是大佛殿内时代较早,艺术价值较高的壁画。

  尤为珍贵的是,壁画中部分人物服饰、建筑形制、生活场景等细节,真实记录了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与民族融合状况,被誉为“墙壁上的河西风俗志”。

张掖大佛寺《西游记》壁画。王文坛 摄

  张掖大佛寺不仅是佛教艺术的殿堂,更是丝绸之路佛教传播与民族交融的重要见证。历史上,张掖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必经之地,佛教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并与本地多民族文化深度交融,处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枢纽地位。它们不仅讲述着佛教东传的故事,也记录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这里交汇、共生、发展的轨迹。

  “《西游记》壁画是其中之一,在河西走廊这些‘艺术宝库’和‘地下画廊’艺术创作过程中,整体上充分吸收了大众的思想、审美观点和理想,以及广泛地吸取和利用民间艺术的养料,在形式上易于大众接受和喜闻乐见。”甘肃省文化局工作人员说。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遗址《采桑护桑图》壁画,入选人教版教材。王文坛 摄

  河西走廊的壁画艺术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其创作始终扎根于大众生活,无论是《西游记》故事的民间演绎,还是《采桑护桑图》《驿使图》中对社会百态的细腻描绘,都体现出艺术与大众生活的深刻共鸣,彰显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底层逻辑——艺术来自人民,也终将属于人民。

嘉峪关新城魏晋墓遗址《驿使图》壁画,入选中国邮政纪念封。王文坛 摄

  在河西走廊的璀璨文明中,张掖大佛寺只是其中之一,诸如张掖马蹄寺、高台县骆驼城遗址及周围墓群、嘉峪关新城魏晋墓遗址群、榆林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地上“艺术宝库”和“地下画廊”,其璀璨浩空的艺术创作,展现了河西先民的深邃哲思和当时社会生活的鲜活图景。

张掖金塔寺内1600多年前的时尚元素。王文坛 摄

  张掖大佛寺《西游记》壁画不仅是一幅壁画,更是文学艺术人民性的生动践行。古为今用,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兴起,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火花应运而生。近年来,甘肃省立足深厚文明底蕴,顺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凭借贯通古今的超叙事视野,让外界看到“如我愿”的“盛世”。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