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魏晋壁画砖:再现千年丝路生活图景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亢兆宁 吕庚青 程健 孙珩力
10月2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古冢丹青——高台魏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壁画陈列》展厅。在这个被誉为“地下画廊”的艺术世界里,1700年前的河西走廊社会生活图景,在方寸砖石上栩栩如生地铺陈开来。

“这些壁画砖大多一砖一画、一砖一景,全景式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社会生活。”高台县博物馆副馆长孙丽娟指向一幅《五马射猎图》壁画砖。画面中三骑并驰,后随两骑牵猎犬、架猎鹰,生动勾勒出“左牵黄、右擎苍”的豪壮场景。
在《掆鼓图》前,采访团驻足良久。画面中两人身穿束身短裙,深目高鼻,秃发留辫,属于当时寓居河西的粟特人形象。“这是国内迄今所知最早的掆鼓图画像,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盛况。”孙丽娟的解说着重强调了壁画中蕴含的民族融合印记。
《帐居图》则呈现了另一番生活场景:穹隆形朱红色垂帷内,墓主人坐于胡榻,侍者正双手托盘奉物。“毡帐房与胡榻均属‘舶来品’,这些细节反映出西域文化对中原的深远影响。”孙丽娟说。
面对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台县博物馆始终坚持“守牢底线”与“科技赋能”并重的保护理念。

“我们不仅持续实施壁画本体的科学修复,还大力推动数字化保护工程。”高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健向采访团展示了通过高精度采集和三维建模技术建立的“数字档案”,“这让我们的保护工作实现了从被动抢救向主动预防的关键转变。”
与此同时,高台县博物馆精心开发了“魏晋十二时辰”精品研学课程,通过专题讲座、互动体验等活动,让沉睡的壁画“活”起来,成为孩子们家乡教育的生动教材。
采访团的行程中,嘉峪关魏晋壁画墓的探访与高台形成了有趣的呼应。在嘉峪关,魏晋墓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卢晓玲曾向记者介绍,那里的壁画中发现了可能是“烤肉”的场景,而高台的《帐居图》《宴饮图》等同样充满了生活气息。

这种跨越地域的文明对话,正是“何以中国”活动的深意所在。卢晓玲在介绍嘉峪关魏晋壁画时特别提到,部分画像砖已入选人教版历史教材,走进了全国中小学课堂。这与高台开展的研学活动不谋而合,共同推动着魏晋壁画从专业领域走向公众视野。
站在《伏羲女娲图》前,采访团成员凝视着这对人文始祖手执规矩、蛇身交尾的造型,感受着古人“追随升天”的愿望与“繁衍生息”的期盼。这些刻画在砖石上的图像,不仅是墓葬艺术,更是一个时代的信仰图景与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
这些从古墓中重见天日的壁画砖,历经千年时光洗礼,如今在科技的保护下焕发新生,继续向世人诉说着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烟火人间,回答着“何以中国”的历史之问。

- 2025-10-29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嘉峪关魏晋壁画:藏着烤肉的“历史密码”
- 2025-10-29【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聊天斗图必备!敦煌飞天“显眼包”来袭!
- 2025-10-29兰杭市场监管协同共建“一键和解” 携手优化消费环境
- 2025-10-29【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长图|鲜为人知!敦煌壁画里的四大“ 瑞兽”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