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金塔:从“沙进人退”到“绿富双赢”

2025-10-29 17:12 来源:中国甘肃网

  金秋十月,河西走廊的风掠过金塔县,将沙漠胡杨林染成一片璀璨的金黄。金波湖畔,澄澈的湖水倒映着“黄金甲”般的胡杨,与岸边炽烈的红柳交织成画,游人驻足其间,快门声此起彼伏。

  谁能想到,这片如今吸引无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半个多世纪前还是风沙肆虐的荒漠;谁又能想到,曾经让人望而生畏的流沙,如今竟成了当地百姓的“致富沙”。

  “过去刮大风时,沙子能把门堵了,出门得先扒沙子。”土生土长的金塔人王端政,至今记得上世纪60年代家乡的模样。地处巴丹吉林与库姆塔格两大沙漠边缘,金塔县曾有415个风沙口,流沙每年以数米的速度吞噬耕地。

  从那时起,当地干部群众扛着铁锹、背着树苗,在荒漠上开启了“愚公移沙”的征程,一锹土、一棵树,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筑起了一道人工绿色长城。

  如今,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坚守结出了硕果——51.6万亩沙生植物在沙漠中扎根,年均固沙86万亩,曾经的“沙窝子”变成了绿色生态屏障。

  绿色成就产业,产业反哺绿色。更令人惊喜的是,金塔人不仅锁住了流沙,还让沙漠“结出了金果子”。在沙漠边缘的梭梭林里,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采挖着梭梭根部的肉苁蓉,这种有“沙漠人参”之称的药材,如今成了增收的“宝贝”。

  科技赋能让治沙从“人沙对抗”转向“科学治理”。依托“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的复合生态系统,金塔县建成了深加工生产线,开发出肉苁蓉茶、锁阳保健品等20多种产品,还拿下了有机农产品认证,甚至走进了粤港澳市场。去年,全县沙产业年产值达1亿元,带动加工、运输等关联产业增值2亿元以上,流沙真正变成了“流金”。

  如果说沙产业是金塔县的“绿色经济引擎”,那金塔胡杨林景区就是“生态旅游名片”。从治沙林到旅游地,这片西北地区最大的人工胡杨林,每年金秋都会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

  胡杨“种”出产业链,胡杨“引”来八方客。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感受沙漠生态之美,金塔县持续升级景区配套设施:大型停车场可容纳几千辆车,观光车沿着木栈道穿梭林间,沙漠越野、水上泛舟等娱乐项目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沙漠乐趣;每到胡杨节,景区还会举办特色招商活动,让生态旅游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

  胡杨孕生机,百姓享红利。沙产业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生态旅游则让金塔的名气响了起来。在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每到金秋时节,日均游客量突破万人次。景区里,观光车穿梭在胡杨林中,沙漠越野车卷起阵阵黄沙;景区外,周边农户开的农家乐飘出饭菜香,民宿老板忙着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以前守着沙漠愁生计,现在靠着胡杨林,收入变好了。”经营农家乐的王大姐说。如今,景区不仅提供了多个固定岗位,还带动了育苗、电商等产业链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矢志向绿行,荒漠绘丹青。从治沙到用沙,从生态屏障到富民产业,金塔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塔县,这幅沙海生金、胡杨映秋的画卷,正是当地人用智慧和汗水绘就的幸福图景,也为更多荒漠化地区提供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生动样本。

  通讯员 卢玉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