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理论频道 >> 专家智库

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2025-10-29 08:49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利苹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龙头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切实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担当起以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确保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党管意识形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推进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完成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把握人才培养方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造就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要聚焦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为重点,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国范式”,不断提升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拔尖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锻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争做乐教、懂教、善教的“大先生”。要健全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加强教师实践锻炼和系统培训,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教师发展保障体系,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教师队伍。要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和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坚持“四个面向”科研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成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坚持“四个面向”,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加强有组织科研,推进项目、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揭榜挂帅”能力,全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梗阻”,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赋权机制改革创新,完善科技产权和转化收益方式,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要围绕“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有机结合、相互贯通,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坚定不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深化改革创新,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紧紧锚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改革创新作为鲜明导向,立足学校定位和优势做好分类重点发展,因校制宜进行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要推进人才队伍、科研平台、开放合作、社会服务等办学要素创新协同发展,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促进教育、人才、创新与产业的有机衔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努力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支撑度和引领力。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枣庄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