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之力守护莫高窟的千年华彩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亢兆宁 吕庚青 孙珩力 程健
在甘肃张掖启动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中,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杨善龙带着他对敦煌壁画保护的深厚情感与专业洞见,向公众讲述了敦煌壁画保护的故事。
“如何保护好这些壁画与彩塑,是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面前的首要任务。”站在讲台上的杨善龙语气平静,却道出了几代敦煌守护者面对的艰巨使命。
敦煌莫高窟保存着735个洞窟、4.5万多平方米壁画和2400余身彩塑,这些跨越千年的艺术瑰宝正经受着起甲、酥碱、空鼓等病害的侵蚀。
杨善龙回顾了敦煌研究院近80年的保护历程:从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初清理积沙的日常保护,到上世纪50年代的抢救性工作,再到1984年扩建后的全面发展。“我们已经从抢救性保护发展到如今的科研方向,综合性的预防性保护。”
这一转变背后,是杨善龙和他的同事们不懈的努力。他们通过国际合作与技术开发,逐渐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文物保护模式,并将成果不断对外输出。
“科学研究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杨善龙分享了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从2005年至今,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0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这些科研成果为壁画和彩塑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杨善龙所在的团队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壁画保护修复流程——“九步走法”,这一方法不仅被列入教材,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目前,敦煌研究院的保护技术已辐射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完成了“50多座石窟寺壁画保护和20多座殿堂以及墓葬壁画保护”的工作。
历经80多年发展,敦煌研究院已形成一支200多人的保护研究团队。令杨善龙自豪的是团队中培养出了两位“大国工匠”,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还获得了“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的荣誉。
“我们通过技术的积累和人才培养,发扬莫高精神。”杨善龙说。这种精神,正是几代敦煌人坚守大漠、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2017年,甘肃省政府扩建敦煌研究院,将天水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庆阳北石窟寺划归其统一管理,形成了“一院六地”的管理运营格局。
面对新的责任与使命,杨善龙表示:“我们将继续努力,将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简短的话语背后,是敦煌文物保护工作者对未来的坚定承诺。
在AI遇见飞天壁画的时代,杨善龙和他的团队正用科技与智慧,让千年敦煌在新的世纪里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他们不仅是壁画的修复者,更是文明的守护人,用自己的专业与坚守,续写着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

- 2025-10-24“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 2025-10-28【直播】“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
- 2025-10-28甘肃非遗传承研培结硕果 三项目获评全国优秀
- 2025-10-27【甘快看·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千年前古人穿搭AI了 敦煌壁画带你看潮流款式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