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陇南

康县岸门口镇:党建“三色引擎”绘就沃野新景

2025-10-27 08:15 来源:陇南日报

  康县岸门口镇:党建“三色引擎”绘就沃野新景

  本报通讯员 张盼盼

  清晨,麻柳树的枝叶筛下缕缕阳光,在朱家沟的青石板上跳跃成斑驳的光影。村民李成秀拿起扫帚,一如往常开始清扫村道。“这棵古树是咱们村的‘传家宝’,党员带头守护,游客越来越多,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在康县岸门口镇,这样的生动图景正悄然铺展在每个角落。

  近年来,岸门口镇紧紧围绕“五区党建”总体部署,积极探索林区、农区、景区“三区”党建融合新路径,以组织活力激发发展动力,在绿水青山间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

  林区育绿,点“林”成金

  沿着蜿蜒山路走进下先生沟村,连绵的杉木林下,一片片淫羊藿青翠欲滴、长势正旺。“过去守着‘绿色银行’却找不到钥匙,如今党支部带头开路,林地真的变成了‘聚宝盆’。”下先生沟村党支部书记贾贵许站在680多亩林下药材基地前,言语中充满自豪。

  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该村成功带动50多户农户种植中药材,解决85人就近就业,累计发放务工报酬8万余元。辐射效应持续显现,青岗坝、苏家河等17个村100多户群众积极跟进种植,户均增收2000元,绿叶子真正变成了“金叶子”。

  在万家河村,立体林下经济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板栗林实现了林上结果、林中种菌、林下养鸡,连修剪的枝条和废旧菌袋都加工成生物质颗粒,实现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康县满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雪花介绍,3000亩野生板栗林通过村企合作,形成了多层次、高效益的产业链,带动56户群众稳定增收。

  农区兴产,沃土生金

  牟家坝村的生态养殖场内,成群的跑山鸡膘肥体壮、活力十足。“党支部牵线搭桥,我们养得放心,卖得也安心。”养殖户朱彦林道出了大家的心声。通过“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特色养殖业在这里焕发出蓬勃生机。

  贾家坝村的猕猴桃基地里,沉甸甸的果实压弯枝头,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党员带头引进新品种、修建新设施,现在我们村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600多亩。”村党支部书记周邦贵的语气中满是骄傲。不远处的张家河村,“四朵金花”木耳示范园年种植木耳40万袋,带动务工2000人次,成为当地妇女增收致富的“新天地”。

  景区亮眼,山水流金

  朱家沟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精细化的党建网格让文物保护与旅游服务相得益彰。三年来,这里累计接待游客160万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00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深秋时节,中节沟银杏谷环线披上“金装”,落叶铺就的地面宛如童话世界。“党员服务队每周都来巡查维护,要让这千年银杏永远保持最美姿态。”志愿者黄君花一边耐心引导游客一边介绍。镇党委大力推进“红色+生态”融合发展模式,将朱家沟古村落、银杏谷自然风光与贾坝村52生态农场串珠成链,打造出“农文旅融合+休闲农业+研学实践”的特色旅游新线路。

  夕阳西下,朱家沟炊烟袅袅,古树、石径、老屋构成一幅和谐画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党建的“三色引擎”正驱动着岸门口镇在乡村振兴的宽广道路上稳步前行,用实干与担当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绘就了一幅业兴、村美、民富的新时代乡村画卷。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