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从《驿使图》看到古代邮驿保密智慧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亢兆宁 宋芳科 程健 刘姗 王星懿
在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的黄土之下,一方不起眼的彩绘砖曾沉睡1600多年。1972年,考古工作者清理第5号墓时,这方长34厘米、宽17厘米的墓砖意外出土——砖面上,一位驿使策马疾驰的身影,就此揭开了一段被时光封存的古代邮驿密码,这便是如今闻名遐迩的《驿使图》。
10月2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嘉峪关魏墓群,了解甘肃大名鼎鼎的魏晋墓砖《驿使图》。

不同于其他古墓中繁复华丽的壁画,《驿使图》的画面堪称“极简却传神”。砖面以赭石色为底,用墨线寥寥勾勒出核心场景:驿使头戴典型的魏晋帻帽,身着右衽短衫,腰系革带,左手紧控缰绳,右手举着一份文书,仿佛正加急传递重要讯息。身下的骏马四蹄腾空,马尾上扬,虽未画马腿细节,却以动态感传递出“风驰电掣”的急迫。最有趣的是,画师刻意省略了驿使的嘴巴——这个看似“残缺”的设计,恰恰藏着古人的智慧:驿使肩负传递机密的重任,“无口”正是“守口如瓶”的象征,暗合“邮驿保密”的制度,也让这幅图成为中国古代信息保密文化的生动见证。

关于这幅图,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纠错”故事。最初考古报告中,有学者认为驿使手中的物品是“马鞭”,直到研究汉代邮驿制度的专家介入,才纠正了这一误解——结合居延汉简中“持檄驰驿”的记载,以及画面中文书的褶皱细节,确认那是一份亟待传递的官府文书。更令人称奇的是,墓砖出土时,色彩虽有剥落,但赭石、墨黑的主色调仍清晰可辨,考古人员通过技术修复,不仅保留了原始画面,更还原出魏晋时期民间画师“以形传神”的独特风格:不追求写实,却能用极简线条抓住人物与马匹的核心动态,让千年后的人们仍能感受到驿递的紧张与高效。

如今,这方墓砖早已超越“文物”的身份,成为中国邮政的文化符号。1982年,中国邮政选取《驿使图》作为标志设计的核心元素,将古代驿使与现代邮政理念结合——画面中“加急传递”的精神,与当代邮政“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宗旨一脉相承。从邮票、邮戳到邮政网点的标识,驿使策马的身影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让这段“保守秘密越千年”的故事有了新的注解:古人用“无口”守护信息机密,今人用技术与责任保障通信安全,跨越千年的“信使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生命力。

如今,《驿使图》墓砖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之一。每当观众驻足砖前,看着那位“无口”的驿使,仿佛仍能听见千年之前的马蹄声——那是信息传递的回响,也是文化传承的印记。这方小小的墓砖,不仅记录了魏晋时期的邮驿制度,更连接了古代与现代,让“守护信息”的初心,在时光流转中从未改变。


- 2025-09-212025相约敦煌|壁画守护人马宝:把丝绸之路石窟寺画给世界看
- 2021-02-04【新春走基层】在兰州看敦煌 赏壁画看石窟一起来过文化年
- 2024-10-20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丨 瓜州榆林窟:戈壁峡谷峭壁上的壁画艺术殿堂
- 2024-10-09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巡展开幕 千年瑰宝亮相北京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