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中的检察力量——甘肃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监督助力文物保护取得新成效

兰州市城关区检察院干警在五泉山公园“酒仙祠”古建筑保护现场实地走访,推动辖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完善。(省检察院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
如何更好发挥检察公益诉讼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作用?今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紧扣保护实际,开展“守护陇原文化遗产”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各地立足本地文化遗产分布特点,办理了一批高质效案件,为文物保护法治建设贡献了检察智慧和力量。
一
张掖市临泽县检察院检察官徐品艺对境内长城遗址如数家珍。“通过逐项登记、建立台账、动态监管,我们摸清了底数,但也遗憾地发现部分遗址正逐渐失去原貌。”
临泽明长城历经数百年风雨,在水、风、日照、地震及人为活动影响下,本体及烽燧出现片状剥离、倒塌、裂缝、掏蚀凹进、冲沟等严重病害。低洼处墙体及烽燧更受季节性洪水威胁,随时可能坍塌,急需保护。
在实地勘察、调取资料后,今年3月,临泽县检察院向相关单位、属地镇政府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切实履行文物保护监管职责,按照长城保护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在西湾长城、南烟墩烽火台等重要区域、重点部位进行全面系统保护,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实体防护设施的检查、维修加固工作,有效防止人为破坏和牲畜侵扰。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活动,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推动文物保护工作,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邻近的张掖市高台县,境内长城建于汉、明两代。部分长城段离村落较近,村民保护意识不强,人为挖掘和车辆碾轧频繁,加之年代久远、风蚀雨残,多处遗址破坏严重,甚至出现大面积坍塌内陷,文物安全存在风险隐患。
高台县检察院与相关部门反复磋商沟通,充分听取意见建议后,向县文旅局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设置围栏、安全警示提示牌等防护措施,防止村民随意挖掘、攀爬墙体,对塌陷部分进行维修,最大限度保护墩台本体。同时,高台县检察院与县文旅局建立协作机制,共促长城保护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
今年4月,两县检察院对检察建议整改开展“回头看”时,相关单位均表示正通过申报资金、编制方案积极整改,部分加固维修项目已按进度完成,等待验收。
今年以来,张掖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作用,强化府检联动机制,与多部门联合印发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协作配合办法,着力构建同发力、同推进、同尽责的文物保护新格局。此外,通过开展专项监督、全面巡查、重点摸排等工作,为实现文物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擦亮“张掖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注入检察力量。
二
在陇东黄土高原腹地,宁县如同一部镌刻在黄土上的史书,746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传承。近年来,庆阳市宁县检察院以检察监督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守护文化根脉贡献智慧。
“过去,文物保护最大的困境就是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宁县检察院副检察长王军坦言。2021年的一次监督履职中发现,因部门间职责交叉、相互推诿,致一处唐代砖塔的修缮工作迟迟不能启动。
“这促使我们下定决心破解困局。”2022年初,宁县检察院牵头建立文物保护协作机制,联合文旅、公安等12个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协作配合相关文件,明确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等机制。同时,在全县18个乡镇设立检察联络站,组建了以“文保员+‘益心为公’志愿者”为主力军的公益诉讼志愿者队伍,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保护网络。
在宁县湘乐镇,一座宋代砖塔的修复工程全面完成。这一国家重点文物曾因周边乱搭乱建,施工取土等问题导致地基出现问题。宁县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督促相关部门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并及时上报修复项目,争取专项资金,让千年古塔重获新生。
这是宁县检察院“守护陇原文化遗产”专项行动的一起典型案例。近两年来,宁县检察院办理非法倒卖文物、盗掘古墓葬等涉文物刑事案件12件。同时,重点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展开全面排查,办理不可移动文物、古树名木、红色遗址、烈士陵墓等公益诉讼案件21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宁县中村镇、湘乐镇,几乎每家院墙上都贴着文物保护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这种变化源于宁县检察院的创新实践。
办案过程中,宁县检察院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组织开展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同时,联合文旅部门深入文物保护区、社区、乡村、学校开展专题普法活动10余次,为文保员提供法律知识培训,提升他们依法巡查、发现隐患、初步处置的能力。
三
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街亭村处于麦积山风景区核心位置,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2012年被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被公布为中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
麦积区检察院干警走访发现,由于日常管护不到位,村内核心保护范围主要出入口未设置保护标志牌,且存在电线乱搭乱建、缠绕古树,灭火器配备不足等问题,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经实地勘察、走访调查等查明:街亭村未在核心保护范围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历史文化名村”标志牌,核心保护范围内存在电线私拉乱接、缠绕古树的情形,损坏了古村落的历史风貌,也极易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村内临街商铺灭火器配备不足,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针对发现问题,麦积区检察院通过磋商,同相关行政职能部门达成了全方位、多举措加强街亭村保护的共识,并依法制发检察建议,建议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管理保护职责,对街亭村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切实做好管理保护工作。
收到检察建议后,行政机关安排专人进行整改:在街亭村核心保护范围的主要出入口设置了“历史文化名村”标志牌;对电线缠绕古树问题进行了清理,街亭村22株千年古树生长环境均得到改善;督促核心保护范围内临街商铺配备灭火器50余个,全力消除古建筑群消防安全隐患;将街亭村原裸露在外的电缆全部整改入地;同时开展古镇特色宣传推广活动,助力街亭古镇旅游业规范化、特色化发展。
今年5月,麦积区检察院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及行政机关代表开展整改效果评估,经现场核查确认,相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各方一致认可整改工作达到预期目标,有效恢复了古镇历史风貌。
历史文化名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公益诉讼监督之诉、协同之诉职能作用,通过磋商、检察建议等多种方式,依法监督并协同行政机关解决履职难题,为文物保护提供坚实法治保障。”麦积区检察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 2025-10-25发挥资源优势 赋能开放发展——我省实施“外事+”行动推进各领域对外交流合作
- 2025-10-25甘肃气温仍处于较低水平 注意保暖
- 2025-10-25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全力备战神舟二十一号任务
- 2025-10-25应对冷空气出实招 多地提前开启“温暖过冬”保障模式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