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丨张掖大佛寺“尼僧护经”:从神秘传说走向历史真相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亢兆宁 刘姗 程健 宋芳科 王星懿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处古迹都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说,张掖大佛寺作为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也不例外。
10月2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张掖市。
当天,来自中央及省市县媒体、商业平台编辑、网络大V等30余人组成的采访团走进大佛寺。在这里,他们不仅领略了大佛寺的庄严与瑰丽,更被那个流传甚广的“尼僧护经”传说深深吸引。
这则传说,如同一幅神秘而迷人的画卷,长久以来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然而,经过深入的考证与探寻,这层面纱被揭开,真相浮出水面。

神秘传说:扣人心弦的“护经”故事
长久以来,流传着这样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1952年,护经的艰巨任务交到了法号本觉的尼师手中。本觉尼姑姓姚,是甘州本地人。她毅然接过这沉甸甸的护经重任,此后二十余载,始终严守经书秘密。
即便面对家人和亲朋的询问,她也从未吐露半分关于经卷的事。遇到探听佛经下落的人,更是守口如瓶。传说中的“张掖金经”也因此始终不知下落。

1975年的一个夜晚,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张掖大佛寺土塔旁边的一间小屋,因火炕失火引发大火,无情地将七十多岁的本觉尼师吞噬。当人们拆毁烧残的房子时,竟意外发现从她的卧室里通向藏经殿的一个暗道。
这个暗道由藏经殿内的一道夹墙形成,12个经橱整齐排列其中,每个经橱中都装满了佛经。其中不乏《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佛经。这一传说,为张掖大佛寺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悲壮的色彩。

真相浮现:历史脉络中的护经实情
然而,传说终究只是传说,经过严谨的考证,真实的故事有着另一番模样。
张掖大佛寺讲解员陶文恺介绍,张掖大佛寺珍藏着明代经柜十二个,其中十个大柜是《北藏》佛经贮存专柜,两个小柜为金银书《大般若经》专柜。1941年,马步芳部队进驻大佛寺前,国民党张掖县党部书记长张声威与本寺妙显和尚商定,将所有经柜封存在藏经殿东排金柱之后,这一举措使得佛经免遭破坏。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当时的张掖地方政府和地方文保部门展现出了高度的文化保护意识。他们将金柜从夹墙当中取出来,转移到隔壁当时作为张掖文物局、张掖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联合办公的场所山西会馆中保存。”陶文恺说,这一转移,确保了佛经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安全,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将经柜重新放回到藏经殿当中。
“而那位在传说中充满神秘色彩的尼僧,她其实是当时大佛寺最后一位看守佛经的僧人。并非如传说中那样,在她去世后房子有密道与墙壁相连才发现佛经。”陶文恺介绍,实际上,她只是住在藏经殿边上的一间小房子里,在旁边一直默默守着这批佛经,直至七十年代中期去世。

还原历史:让文化传承回归本真
张掖大佛寺,承载着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大佛殿作为全国现存最大的西夏皇家寺院和佛教殿堂,其内的壁画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面积达530多平方米,内容和题材多以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人物花鸟为主。这些壁画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细的线描、写实的风格、浪漫的构思、鲜明的民族特色、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而关于“尼僧护经”的传说,虽然充满了戏剧性和神秘感,但却与真实的历史有所偏差。我们澄清这一传说,并非是要抹去其中的文化魅力,而是希望还原历史的本真,让大众了解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因为只有真实的文化传承,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汲取历史的智慧,感受文化的力量。

- 2025-10-24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2025年第三场会员单位协作交流活动在兰州举行
- 2025-10-24公发筑路 畅行陇原|G215瓜州双塔至桥湾段病害处置完工:45天攻坚 提前15天焕新通途
- 2025-10-23甘川新通道G248线江果河至迭部段一级公路项目先导段工程开工
- 2025-10-23“甘味出陇”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启动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