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是我家】祁连牧马人:守护一片绿 答好生态卷
近日,央视CCTV-4《走遍中国》栏目播出的纪录片《祁连胜地》,将镜头对准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山丹马场。摄制组历时三天蹲点拍摄,以“马二代”刘国年的日常为切口,生动呈现了这座千年马场在生态保护与物种传承中的当代实践,也揭开了两代牧马人跨越时光的坚守故事。
一马一人一巡护:从“马一代”到“马二代”的生态接力
“每天少则十几公里,多则二十公里,草的长势、水的清澈度、动物的踪迹,都得记在心上。”镜头中,46岁的刘国年勒马驻足,俯身拨开草丛检查植被状况,马镫上的磨损痕迹,是他26年扎根马场的印记。这份坚守,最早源于父亲刘功堂——一位在山丹马场奔波了30余年的“马一代”牧马人。
“父亲那时候巡护,哪有现在的防寒服和GPS?”刘国年常跟队员提起老一辈的艰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代步工具,父亲和工友们全靠双脚和马匹穿梭在草原上,遇上风雪天,裹着磨得发亮的老羊皮袄,在马群旁点燃牛粪堆取暖,耳朵贴在地面听马驹的动静,一整夜不敢合眼。“有次冬夜,几匹母马临盆,父亲守在雪地里,手冻得握不住缰绳,还是把马驹一个个护到避风的石崖下。”那些通宵在草原过夜的日子,那些与狼群斗、与严寒抗的经历,成了刘国年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也让“护好马、守好草原”的信念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如今,刘国年骑马巡护的身影,依旧延续着老一辈的执着。他的坐骑“果果”是匹9岁的杂交改良马,“它认路,哪片草长得好、哪条河冬天不结冰,比我还清楚。”每次出发前,刘国年都会给“果果”梳理鬃毛,往马料里添一把青储的燕麦草——那是“果果”最爱的饲料。
今年5月,草原上一匹母马因分娩大出血不幸离世。事后清点马匹时,刘国年发现这匹母马没了踪迹,当即组织全队人员冲进草原搜寻。直到中午12点,众人终于在草原深处找到母马:它已没了生命迹象,身旁却蜷缩着一匹浑身湿漉漉的新生小马驹。见此情景,刘国年二话不说把小马驹抱回自己的宿舍照料,起初用温牛奶一点点喂,如今小马驹已经能自己啃草,这条新生的小生命被他稳稳救了下来,而它也有了一个名字“小帅”。“这些马哪是牲畜啊,是家人。”刘国年常说。26年来,他记不清救过多少匹病马,也数不清陪多少匹老马走完最后一程,“马通人性,你待它真心,它就会陪着你,一起守好这片草原。”
作为马产业基地队长,刘国年还身兼“林长”“河长”双重职责,带领10余人巡护队守护着责任区内的草原生灵。纪录片捕捉到诸多动人瞬间:在病畜圈旁,他蹲在地上记录马匹病情,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着每匹马的症状、用药剂量;针对冬春季马匹肺气肿高发问题,他翻遍老一辈留下的牧马笔记,又请教兽医专家,创新出中西药结合疗法——用草药熬制汤药,搭配西药消炎,将治愈率从不足50%提升至82%以上。“以前父亲看着病马没法治,只能掉眼泪,现在我有能力了,不能让他的遗憾再发生。”
这些细节背后,是山丹马场生态改善的坚实答卷——实施禁牧105万亩后,草原植被覆盖率达86.98%,可食牧草比例升至96%,白臀鹿、岩羊等保护动物已成“常客”。刘国年说:“每次看到这些动物在草原上跑,就觉得父亲他们当年的苦没白吃,我们的守也没白守。”
千年马场的物种传承:从军马选育到速力型赛马培育
镜头穿越草原,既回溯了山丹马的辉煌历史,也记录下物种传承的接力赛。山丹马的培育,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当时朝廷在此设立马场。此后千年,马场工匠们代代相传,靠肉眼观察、经验积累,挑选体形匀称、爆发力足、能驮善跑的马匹留种,再通过“一公配多母”的方式优化种群。1984年,经过数十年系统选育,山丹马正式命名,这种集乘、驮、挽功能于一体的军马,曾在自卫反击战中立下汗马功劳,更凭借稳定的性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以前选种全靠‘看眼缘’,父亲会观察马的步态,看它跑起来是不是稳,吃草的时候是不是精神。”刘国年说,到了他这一代,选育有了更科学的方法。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完成山丹马杂交改良项目,建立马匹血统档案,记录每匹马的出生日期、父母血统、生长数据,避免近亲繁殖;同时根据草原生态承载能力,合理控制种群数量——2022年以来繁活马驹240匹,马匹存栏量稳定在700匹左右,配种技术保持国内领先。
如今,在坚守山丹马保种的基础上,马场也在探索新方向。随着“军马基地”向“生态地标”转型,为满足文旅与体育融合的需求,马场开始尝试培育速力型赛马。“山丹马耐力好,但速度比专业赛马差一些。”刘国年介绍,2019年起,马场引进少量国外名马,如英国纯血马、阿哈尔捷金马、阿拉伯马,与山丹马进行杂交试验,“目的是保留山丹马适应高原的特性,同时提升它的奔跑速度,让更多人看到山丹马的潜力。”目前,首批杂交马驹已长至3岁,正在进行基础速度训练,“还在摸索阶段,不能急,得一步步来,既要保住老品种,也要让它有新活力。”
从汉代的军马选育,到如今的保种与创新,山丹马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像刘国年这样的牧马人。“我大半生都在跟马打交道,早上第一个去马圈,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梦里都是马驹的叫声。”刘国年笑着说,他的手机里存满了马的照片,有“果果”奔跑的样子,有“小帅”吃奶的场景,“我会一直守下去,把父亲他们的手艺传下去,把山丹马护好。”
从“军马基地”到“生态地标”的转型新生
镜头中,昔日“亚洲最大军马繁育基地”正焕发新生:依托“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品牌,山丹马场发展“生态+文旅”模式,游客在骑马体验中感受马文化,在草原漫步中触摸生态之美。而这一切转型,都以生态保护为根基。
“山丹马场52.56%的面积划入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是根与魂。”通过数据印证变化:自2019年以来,马场投入 2.36亿元实施33项生态项目,完成退化草原改良60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20万亩,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提升。如今,站在草原上远眺,蓝天白云下,成群的山丹马悠闲吃草,远处的祁连山积雪皑皑,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刘国年说,现在游客来骑马,他会给大家讲山丹马的历史,讲父亲那辈牧马人的故事,“希望更多人知道,这片草原的美,不仅是风景,更是一代代人守出来的。”而他自己,依旧每天骑着“果果”巡护在草原上,从日出到日落,续写着祁连山下马场人的坚守答卷。(王超 刘伯武)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