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多项公路黑科技赋能临夏州张家塬隧道优质通行体验

2025-10-20 18:03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作为S106线沿黄交通动脉上的关键节点,张家塬隧道曾因“黑洞效应”“空气浑浊”等问题困扰司乘人员。如今,临夏公路发展中心以“科技赋能、绿色养护”为抓手,通过五项新技术落地,让这条承载甘青两地经济民生的隧道完成从“疲态尽显”到“智慧新生”的蜕变,为公路养护注入新活力。

  如果您是常年行驶在S106线上的司机,或许曾对张家塬隧道有过不少“抱怨”:隧道口像突然出现的“黑洞”,刚驶入就眼前一黑;隧道里空气浑浊憋闷,长时间通行让人胸口发紧;墙面斑驳脱落、照明时亮时暗,既显陈旧又藏着安全隐患。如今,这些问题已成为过去。

  作为穿黄河、连兰临的交通动脉,也是甘青旅游大环线的“黄金通道”,S106线承载着两地经济发展与民生出行的重任。但日均近2万辆、高峰超2.6万辆的车流,叠加高比例重载交通的持续冲击,让沿线的张家塬隧道渐显“疲态”。对此,临夏公路发展中心以“科技赋能、绿色养护”为突破口,为隧道完成“智慧焕新”,通过五项新技术的落地应用,让隧道实现会“思考”、能“发光”、可“自洁”的转变,助力这条沿黄隧道焕发新生。

  此次“智慧焕新”的核心,是为隧道构建起多维度的智能与安全体系。“智慧大脑”即隧道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通过布设多组数据采集器,实时捕捉一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能见度等关键指标,数据经光纤毫秒级传至控制平台,同时整合隧道外交通量数据,系统借助大数据预判环境变化,精准调控风机运行,既节能又延长设备寿命,遇突发火灾时还能快速启动针对性排烟方案,为应急救援抢出“黄金时间”。

  针对隧道洞口“黑洞效应”,“夜光铠甲”稀土铝酸盐蓄能发光涂料发挥关键作用,其以稀土铝酸盐为核心成分,可高效吸收光能量,光源消失后能以黄绿光持续发光12小时以上,在烟雾环境中可视距离达30~48米,小物体识别超82.5米,还能让辅助照明节能30%~50%,灯具功率下降40%,且耐洗刷超1万次、自带自洁防霉特性。

  而“空气净化器”水性纳米硅负离子涂料,能持续释放负离子分解有害气体与粉尘,纳米硅成分还能在墙体表面形成致密保护膜,解决墙体返碱、起皮脱落问题,涂层低表面能特性也让灰尘油污易清洁,实现“健康+耐用+节能”三重效益。

  此外,“路面+边界”双守护的反光技术,为隧道筑牢安全防线。地面猫眼式反光道钉以二氧化硅为原料,经高温熔融制成,360度无死角反光可清晰传递低能见度路况,具备超强抗压性,能承受长期重载碾压,即便意外破碎,钝角颗粒也不会划伤车胎,废弃后还可自然降解,兼顾安全与环保;悬挂在洞壁的环形反光轮廓带,在光照不足或恶劣天气下堪称“安全向导”,能清晰勾勒隧道边界,帮助驾驶员精准判断车身位置,有效预防车道偏离事故,以“小投入”实现“大安全”。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