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勇: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以共同理想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光辉丰碑,更孕育了凝聚民族意志的伟大抗战精神,铸就了“救亡图存”的共同理想,成为中华民族从危难走向复兴的精神纽带。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新形势,重温甘肃抗战的战略价值与精神遗产,重构新时代共同理想话语体系,对凝聚全体中华儿女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抗战历史遗产与共同理想的时代价值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凝聚共同理想的“精神熔炉”。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不仅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更在“救亡图存”的共同目标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伟大的抗战精神其核心是“上下同欲者胜”,强调全民族共同抵御外敌的信念。这种“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今天我们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精神纽带。
回望历史,共同理想的时代价值愈发凸显。抗战时期的甘肃不仅是地理屏障与军事通道的复合体,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生动实践场域。甘肃作为西北战略枢纽,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多民族协作实践,既是国际援华物资中转的“生命线”,承担了1937—1945年间全国45%的国际援华物资中转任务,其中玉门油田提供的航空汽油占战时总消耗量的38%;也是多民族同心抗战的“示范区”,“雪域送粮”行动累计运输青稞4700吨,“抗日驼队”在河西走廊开辟了第3条秘密运输线。吐蕃时期驿道与抗战运输路线73%的重合度,印证了历史地理学家斯坦因“丝绸之路军事化传统”的论断,为费孝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提供了战时实证。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指南。从党的一大确立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到二大制定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的民主革命纲领,再到党的二十大擘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阶段,提出能够凝聚最广大人民共识的奋斗目标。抗战时期 “救亡图存”的呐喊、建国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这些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 “共同理想”,正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也为新时代破解理想缺失问题提供了关键启示——只有让共同理想贴近群众需求、衔接个体价值,才能真正扎根人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带来的理想缺失、精神贫困(即“形而上学的贫困”)等问题日益凸显。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的发展一方面实现了经济崛起的世界奇迹,但另一方面,却对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产生一定程度的销蚀作用:国家意识和民族大义等共同理想缺失,导致部分人在物质富足后陷入“幸福感焦虑”。而抗战历史中孕育的共同理想,恰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钥匙——它证明,唯有将个人前途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在新的时代实现更高层次的价值满足,从而为强国建设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二、以共同理想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今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根本目的在于开辟未来。弘扬抗战精神、践行共同理想,关键在于将历史经验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行动。党的二十大明确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心任务,这一目标与抗战时期的“救亡图存”一脉相承,都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是党的初心使命的逻辑必然。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构建新时代共同理想话语体系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大国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拼搏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持之以恒加强共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创新共同理想话语体系,发挥共同理想凝聚磅礴力量的重要功能,关乎党的生机活力、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如果丧失共同理想,不能有效构建新时代全民族共同理想话语体系,就不能为新时代新征程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中华儿女提供精神支柱,甚至会出现背离初心使命、背叛人民的行为。
当前加强共同理想宣传教育具有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雷霆之势强力反腐,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本质而言,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根源在于理想丧失、信念坍塌、价值观扭曲。“钙”失则骨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必然导致在风雨考验面前“败下阵来”,在各种诱惑面前底线失守。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就是伟大的共同理想信念。通过筑牢党员干部的共同理想信念防线,净化政治生态,带动全社会形成对“民族复兴”共同理想目标的认同,让共同理想信念成为抵制腐败病毒的“精神抗体”,也成为凝聚全民共识的“精神纽带”。
加强理想信仰教育,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华民族共同理想话语叙事体系,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价值实现紧紧相连,使宏大的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话语叙事体系进一步大众化、时代化、可知可感、可触可及。让共同理想“嵌入血脉、融入灵魂”,成为全民共识。从而在全党全社会激发情感共鸣,形成思想共识,构筑起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强大精神堤坝,回应时代对崇高精神的深切呼唤。这既是历史经验,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的精神需求。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合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民族利益的表达形式。随着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势力干涉渗透加剧,极端民族主义对我国边疆安全、民族团结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团结奋斗。
从地理空间来看,甘肃省是中原、草原、西域、雪域的坚固“连接件”,其在边疆安全、政治稳定、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思想文化引领诸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甘肃必须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共同理想的凝聚和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超越了地域、民族、阶层、宗教等等的身份区隔,正如抗战时期的“地不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的团结御侮精神一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是当前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凝聚亿万人心的“最大公约数”。回望历史,正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共同理想,让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空前团结,结束了“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局面。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建设,更需要巩固和发展全体中华儿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深入发掘当前共同理想的思想资源,积极建构当前共同理想的话语叙事体系,形成当代更加鲜明、更加响亮的共同理想叙事体系。从而使56个民族、14亿多中国人感知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个人前途命运与息息相关,从而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汇聚起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以共同理想书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时代清醒剂。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为我们更好地开辟未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正是因为有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一代代共产党人才能在白色恐怖、枪林弹雨、艰难困苦中前赴后继,才能在新中国的建设、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砥砺前行,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反之,理想信念动摇,则会导致精神涣散、斗志消沉,乃至亡党亡国,历史和现实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惨痛教训足为镜鉴。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唯有全党理想信念坚如磐石,全体人民共同理想深入人心,才能有效抵制各种腐朽庸俗思想的侵蚀,才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作者:李世勇 甘肃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 2025-09-11城市更新语境中水生态安全建设的兰州实践
- 2024-11-27【甘快看】形成西部地区发展新动能——找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切入点
- 2024-04-26谱写新时代甘肃黄河文化新篇章
- 2024-01-16【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发挥科协助推作用 加快企业科技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