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灵台:以果兴业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10-17 14:35 来源:中国甘肃网

  金秋时节,灵台县朝那镇的苹果园里硕果盈枝,果农们忙着采摘、分级、装箱,一派大丰收景象。朝那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光照足、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朝那苹果色泽鲜艳、果香浓郁、爽脆可口、酸甜适度的独特优势,具有“早、艳、香、脆、甜”五大特点。作为当地富民强镇的“首位产业”,苹果产业不仅实现年产值4000余万元,更通过技术辐射、模式创新、资源整合,带动牛、菜、药特色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一业引领、四业共兴”的产业集群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果产业领航 科创赋能筑牢产业基石

  走进朝那镇三里村矮砧密植园,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正精准输送养分,果树行距整齐划一,枝头挂满套袋苹果。“通过‘四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改造,全镇2000余亩乔化果园实现提质增效,预计年产果品5200吨。”朝那镇果产业分管领导介绍,该镇秉持“乔退矮进”思路,在马寨村新建抗重茬矮砧密植园306亩,成活率超95%,带动全镇果园向集约化、现代化转型。

  果农马有存的20万只果袋换来50万元收入,陕西承包商董冬志嫁接的15亩华硕苹果以每斤5元热销,湖北客商王文全一次性订购10万斤——亮眼的数据印证着果产业的“甜蜜效应”。更值得关注的是,果园标准化管理经验正向外溢出,绿色防控技术被应用于中药材种植,水肥一体化模式为蔬菜产业节水节肥提供示范,形成“技术共享、效益倍增”的良性循环。

  牛产业壮链 政策聚力构建循环生态

  “买牛给补贴,生牛犊还给奖励,政府真是帮我们想到了前头,解决了后顾之忧。”高崖村村民李忠新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他家的存栏红牛去年就获得了2万元补助,再加上出栏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增收的喜悦不止于此,依托“市级平凉红牛特色产业强镇”,朝那镇积极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兑现“牛九条”扶持政策,建成3600平方米红牛养殖小区,改造提升养殖场区1处,建成饲草料集散中心1处,全镇牛存栏量达6600头,较去年增长12%。

  牛粪资源化利用成为连接果畜产业的纽带。“果园施用有机肥后,苹果甜度提升1.2个百分点。”马寨村果农曹新科说,牛产业产生的粪污经处理后反哺果园,形成“养殖—粪污—种植—增收”的生态循环链,带动68户规模养殖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菜药产业提质 模式焕新拓宽富民路径

  眼下,迎来辣椒丰收的好时节,走进朝那镇社古村辣椒种植基地,一串串辣椒挂满枝头,在阳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村民们挎着竹篮、拎着袋子,在田间来回穿梭,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辣椒,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按企业保底价每斤1.7元算,亩均收入超2000元!”合作社负责人介绍,该镇复制果产业“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350亩朝天椒标准化基地,预计增收50万元以上。同时,在三里、盘头等村发展艾草种植980亩,通过“集中示范+技术培训”,实现亩产效益1600元,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5万元。

  走进朝那镇艾草加工厂,先进的生产设备与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相互配合,将一捆捆艾草转化为琳琅满目的艾草制品。加工剩下的艾草秸秆,被制成优质饲料,供应给周边的养牛大户,既帮养殖户降低了成本,又延伸了产业链条,让“一根艾草”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三里村村民黄俊霞说:“多亏了这个厂子,不用再背井离乡去打工了。”这位32岁的母亲,一边照顾老人和小孩,一边在艾草加工厂工作,“干活近2个月,时间灵活,月工资2000元左右,还能照顾家里,很不错!”

  多产业集群发展 全链融合激活乡村引擎

  从苹果飘香时节日均吸纳200余名临时工,到牛舍建设、蔬菜分拣、药材加工等衍生出的多元就业岗位,灵台县朝那镇“牛果菜药”产业集群全年累计提供季节性用工超2000人次,带动群众日均增收百元,真正绘就了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生动画卷。下一步,朝那镇将深耕产业链延伸,聚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让“皇甫谧故里”的“甜蜜产业”香飘更远,福泽更多乡亲。

  沃野鎏金舒卷丰收长卷,乡畴叠翠腾跃生机图景。从春日苹果花如雪漫山,到夏季蔬菜藤蔓叠翠,再到秋日红果压枝、冬日牛群满圈,灵台县“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畜”的立体产业图景正徐徐铺展,真正实现了以果产业“一子落”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

  通讯员 朱超 图/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