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是我家|沙河镇:打造矛盾纠纷“集散地”社会治理“桥头堡”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把邻里矛盾解决了,不用跑冤枉路,工作人员还特别耐心!”近日,临泽县沙河镇乐民社区居民王女士在社区矛盾调解室签订和解协议后,对该镇的矛盾纠纷化解服务连连称赞。这是沙河镇聚焦基层治理痛点,打造矛盾纠纷“集散地”、筑牢社会治理“桥头堡”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沙河镇立足“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为抓手,将分散的矛盾纠纷受理渠道、调解力量、服务资源集中整合,构建起“一站式接收、全链条处理、多元化化解”的矛盾纠纷“集散地”,同时以基层治理阵地为支点,打造社会治理“桥头堡”,让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机制先行:搭建矛盾“集中处理网”
“以前居民有矛盾,可能找社区、找派出所,也可能直接去镇政府,渠道分散不说,还容易出现‘多头跑、重复说’的情况。”沙河镇综治中心主任田锋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该镇率先建立“1+6+N”矛盾纠纷集中处理机制——以镇综治中心为核心“枢纽”,推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整合综治、信访、民政、妇联、派出所、司法所6个部门力量入驻,同时联动各村、社区调解室、行业调解室、“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等N个基层阵地,形成“群众诉求一口受理、分类转办、闭环管理”的工作流程。
居民可通过线下“矛盾调解窗口”、线上“12345”、网格员入户走访等3类渠道反映问题,所有诉求统一录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信息系统”,由综治中心根据矛盾类型、难易程度,精准分流至各部门和各专业调解队伍。截至目前,该镇通过该机制已受理各类矛盾纠纷420余件,通过“四级七天”调解法,开展多元化解,化解率达95%。
阵地融合:打造治理“前沿服务站”
走进沙河镇花园村“一站式”治理服务站,调解室、法律咨询台、便民服务窗口一字排开,墙上的“矛盾化解流程图”“服务事项清单”清晰明了。“我们把村部闲置空间改造升级,将矛盾调解、政策咨询、便民服务整合到一起,让村民‘进一扇门、办所有事’。”花园村党支部书记王雅楠说。
据悉,沙河镇13个村5个社区实现“治理服务站”全覆盖,每个站点均配备“1名专职调解员+1名网格员+1名法律顾问”的固定团队,同时结合“板凳议事会”“晒被子、比孝心”等活动,把调解现场“搬”到村民家门口。今年3月,沙河村两户村民因土地边界问题产生争执,网格员得知后,立即邀请社里老党员、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到场,在田间地头现场测量、耐心调解,仅用2小时就达成一致意见。
队伍赋能:激活基层“矛盾化解力”
“矛盾化解既要讲法理,更要通人情,这需要调解员既懂政策,又接地气。”沙河镇司法所副所长张立鹏表示,为建强“集散地”和“桥头堡”的“主力军”,该镇组建了一支由105名网格员、189名法律明白人、8名法律顾问、30名“乡贤志愿者”组成的“多元调解队伍”,定期开展法律知识、沟通技巧培训,提升化解能力。今年以来,为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0人次,涉及请求支付赡养费及抚养费、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婚姻家庭、人身损害赔偿、国家及地方政策等问题,切实做到应援尽援、能援多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如今,在沙河镇,从“分散受理”到“集中化解”,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矛盾纠纷“集散地”让群众诉求有处去、有人管,社会治理“桥头堡”让平安根基更牢固、群众生活更安心。今年上半年,该镇信访量同比下降25%,群众对基层治理的满意度达96%。沙河镇人大主席钟福青表示,下一步,该镇将继续优化“集散地”运行机制,深化“桥头堡”阵地功能,推动基层治理从“有效治理”向“精细治理”升级,为乡村振兴筑牢平安基石。(何正召)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