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甘快看】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陇原沃野劲展新姿——甘肃省数字乡村建设综述

2025-10-16 17:11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慧雅

  2024年,全省深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聚焦夯实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数字经济、繁荣乡村数字文化、提高乡村数字治理能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绵绵用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成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数字为“翼”。从河西走廊的智慧农田到陇东高原的电商直播间,从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到农村智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数字浪潮正席卷陇原乡村,以“数”赋能,以“智”提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强基固本 筑牢数字乡村“硬支撑”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生命线”,唯有底座坚实,方能行稳致远。

  2024年,全省坚持把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互联网+”作为数字乡村的优先任务,让数字信号覆盖乡村每个角落,让智慧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

  网络覆盖提质扩面,全力推进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全年新建5G基站1.8万个,推动85%以上行政村实现5G网络覆盖,千兆光网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新增10GPON端口10万个,为农村群众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同步推进,市县、乡镇、行政村有线电视光缆通达率分别达100%、95.3%和60.4%,让农村群众享受到更为丰富的数字文化生活。

  同时,聚焦农村生产生活关键领域,推进供水工程智慧化建设,印发《甘肃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28年)》,统一规划农村供水在线监测控制,实现农村供水“智慧管、精准供”。

  金融科技赋能民生的实践,更让数字基建充满“烟火气”。作为《甘肃省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32个示范项目中较为典型的案例,邮储银行临夏州分行与东乡县供排水服务中心合作落地全国首个水务线上缴费IC卡圈存项目,从东乡县逐步推广至临夏州50%行政区域,惠及40万群众。该项目不仅解决了农村群众“缴费跑远路”的难题,更带动用电、燃气、供热等民生项目线上化转型,让数字基建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便民桥”,彰显了“数字为民”的核心价值。

  产业赋能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数字技术则是撬动产业升级的有效杠杆。

  2024年,全省以智慧农业引领农业现代化,以农村电商畅通产销链路,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让“数字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陇原大地智慧农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建设智慧农业示范点,开展品种、技术、模式、机制示范,民勤县、临泽县等8县区建成高标准农田与灌区智能化管理示范区20.3万亩。推动涉农数据开发利用。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数据的汇聚流通、开发利用,建设促进数字乡村发展的涉农服务应用,为农业装上“科技大脑”,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丝绸之路信息港公司研发的云上乡村数字农业平台,成为数字赋能农业的代表。该平台以农民及新型农业主体为中心,横向联通农业产业端、涉农政务服务端及农产品消费端,纵向贯通省、市、县、镇、村、户及产业各环节,通过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惠农政策精准推送、涉农服务线上申办、商贸物流全程溯源。目前,平台已在康乐县、东乡县投入运行,注册用户近24万,成功入选2024年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软件系统”优秀案例。

  农村电商发展势头强劲,让陇原特产走向全国。

  2024年以来,全省加快培育农村电商龙头企业,环县凭借完善的电商体系和特色产业基础,成功入选商务部首批农村电商“领跑县”典型案例。整合供应链资源,进一步构建全省农资服务“一张网”。全省持续完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12742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按照“一村一站”工程标准完成改造,标准化建设率达80.1%,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I@甘肃 2024网络富民博览会”系列活动,成为了数字助农的“大礼包”。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在14市州86个县区及兰州新区开展网信新农人培训22场次,培训近4万名新农人掌握数字技能。

  举办“I@甘肃 2024网络富民博览会”陇原丰收季活动,487名地县网络达人主播踊跃参与,推介120余种农文旅产品,总销售额达6500余万元,助力200余万单陇原特产美景“出山”。系列活动围绕#甘快看#厚道甘肃#最美新农人等话题开展专题采访,总阅读量4700余万人次。

  服务惠民 织密乡村民生“幸福网”

  数字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让农村群众共享数字发展成果。2024年,全省聚焦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领域,推动“互联网+”服务向乡村延伸,用数字化手段破解农村民生难题,让便民服务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互联网+政务服务”让群众办事更便捷。全省开发建设覆盖托育、教育、就业、就医、养老、住房、救助等领域的智慧平台,整合分散服务资源,实现医疗检验检查结果共享互认、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托育机构监督管理、老年人生活服务、低收入群体管理服务、社保卡多场景应用等功能,为农村基层的生产生活提供便捷普惠服务。社保卡多场景应用持续拓展,在就医结算、社保缴费、惠民补贴领取等领域实现“一卡通行”,让农村群众“少跑腿、多办事”。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保与就业服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纳入甘肃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参保登记、待遇申请、关系转移等业务实现“网上申请、一网办理”,打破地域限制;“大就业”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后,覆盖全省203项就业业务办理事项,“如意就业”全省公共就业服务网上线运行,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岗位匹配、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全方位服务,让就业服务“触手可及”。

  “互联网+教育”让农村孩子享有优质教育。全省实现“三个课堂”全覆盖,建成4007个“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直接惠及城乡薄弱学校师生30余万人,名校、名师、名课资源跨区域共建共享,让农村孩子坐在教室里就能聆听名校名师授课。推动8所师范类高校持续开展“互联网+支教”项目,远程支教18个县区341所中小学,为农村学校送去优质教学资源。

  同样,“互联网+医疗健康”也在守护着农村群众健康。全省持续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卫生机构100%接入,所有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健康服务网络。大力推广电子医保凭证应用,全省医保电子凭证累计激活2453万人,激活率达98.95%,医保挂号、缴费、结算等政务服务实现“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

  不断提升面向农村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水平,以数字为“媒”带去更贴心地服务。全省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37项省级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全部通过社保卡发放,实现惠民惠农财政补贴“待遇进卡”全覆盖,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群众。

  推进全省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在显著位置添加无障碍标识,优化界面交互设计,满足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网站访问需求,让数字服务“一个都不能少”。

  治理升级 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

  数字化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关键抓手。2024年,全省将数字技术融入乡村社会治理、应急管理、生态保护等领域,推动乡村治理向“精细化”转变、向“主动预见”升级,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新格局。

  全面推进平安甘肃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系统联通共享,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深入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开展以案释法、普法宣传,让法治理念深入乡村肌理。

  加快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升乡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制定《气象监测设施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工作方案》,完善分灾种、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分影响的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为乡村防灾减灾提供精准气象支撑。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让乡村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从强化数字基建,到提质产业赋能,从暖心民生服务,到优化治理升级,甘肃以数字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甘肃,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乡村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更强生机,书写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