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我在敦煌修壁画 千日匠心复古颜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吕庚青 宋芳科 邵江梅 赵志富 冯睿栋 王星懿
莫高窟第55窟修建于宋建隆三年(962年),为中心佛坛窟,内部空间巨大,视野开阔,有剧场感觉,藻井仿佛星空一般离地面甚远,而开凿这一洞窟的曹氏家族,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一个专门从事石窟修建的画院,所用颜料中大量使用了青绿颜料,给人们天青色等烟雨的视觉之美。
千年时光流转,莫高窟第55窟也面临着酥碱、起甲、空鼓等壁画病害,如果不及时保护,一旦脱落无法挽回。2022年12月,经过充分准备,报审获批,第55窟壁画、彩塑修复项目正式实施。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年轻的文物保护员唐青松有幸成为修复团队一员,开启在敦煌莫高窟修壁画的时光。
10月31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省文物局主办,张掖、嘉峪关、酒泉市委网信办与敦煌研究院、中国甘肃网、凤凰网甘肃频道共同承办的“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敦煌研究院,采访在莫高窟修壁画的青年修复师唐青松。
为了配合壁画、彩塑修复,第55窟共搭建了5层脚手架。修复师仰头、弯腰、躺着作业是常态,修复塑像时,甚至要跪着、趴着钻进狭小空间,一待就是数小时,起身时腰酸背痛、腿脚发麻。
然而,修复师得到最多的指令是不要急、宁可慢、也要零失误,珍贵文物不可复制,更没有后悔药。

与其他项目抢工期,大干特干不同,壁画、彩塑修复有自己的节奏,只有在充裕的时光里一点点还原,才能在从从容容中给壁画新的生命。
唐青松说,前辈修复师就是这样做的,到了他们年轻一代,这种匠心精神依然要继续传下去。半个月的时光修复壁画上的一个题跋,让文字为壁画故事说话,里面的每一个字用心还原,只有不紧不慢才能表现出最好状态。

唐青松曾经是一名莫高窟讲解志愿者,在手电筒的柔和光源之下,他能更清楚看到壁画里的病害,也更焦急如何更好保护壁画,所以当有机会成为壁画修复师,他便拿起了保护工具,用五年时间倾心学习,终于有了走进洞窟修复壁画的机会。
“修复文物不是艺术创作,要把自己的想法降到最低。”这是壁画修复师们秉持的理念。
千年之前,画师们在戈壁大漠描绘了不朽的敦煌艺术,千年以来,总有人修修补补,用虔诚为壁画、彩塑延续生命。

如今,壁画修复师们与千年艺术对话,他们每动的一笔都会被清晰记录,成为留给后世的历史。
“我可不想后来的人看到壁画,说胡修的啥,水平不行。”唐青松如是说。壁画修复师们本着对历史负责的姿态,让壁画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健康。
没有新的涂抹,更不会主观发挥,修旧如旧的壁画依然流淌着历史的模样,只是曾经的酥碱、起甲、空鼓消失了,以更健康的呈现留给后来人。
如今莫高窟第55窟壁画、彩塑修复基本完工,千日匠心复古颜,一个康复的第55窟更让人们期待。

再来了解一下莫高窟第55窟的艺术价值。
第55窟因壁画、彩塑保存完整且艺术风格鲜明,被誉为“北宋壁画艺术的缩影”,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彩塑方面,洞窟主尊为三世佛,佛像体态饱满、神情庄重,衣纹线条流畅且富有质感,突破了唐代造像的雄浑,融入北宋世俗化审美,人物形象更显亲切自然,是研究北宋佛教造像风格转型的关键实例。
壁画内容丰富,涵盖经变画、故事画等,其中《法华经变》《弥勒经变》构图严谨,色彩虽历经千年仍鲜明,人物刻画细致,衣袂、器物的细节描绘精准,展现出北宋画师高超的造型能力与色彩运用技巧。
此外,第55窟将壁画与彩塑有机结合,营造出完整的佛教意境,其艺术风格既延续了敦煌艺术传统,又体现出北宋中原文化的影响,为研究敦煌艺术的传承与演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 2025-10-122025年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招商推介大会将于10月16日召开
- 2025-10-11第三届黄河流域针灸高质量发展论坛暨2025年甘肃针灸发展大会在兰州启幕 共探针灸赋能健康中国新路径
- 2025-10-1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干部员工筑牢汛期安全“红色堤坝”
- 2025-10-1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十二厂闻“汛”而动保安全生产
 
                 西北角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