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这群兰州模友坚守二十年做优质模型 用微缩艺术让国防教育生动起来

2025-10-14 08:57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成立工作室聚会照(前排左一为王旭)

  工作室成员的作品

  工作室成员的作品

  “2003年那会,我们这群兰州本地模友,聚一次比找稀有的模型零件还难。”38岁的王旭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也是“兰州战地模型工作室”的核心牵头人,摩挲着工作室墙角的老喷漆箱,他总能清晰地说出20年前的困境——当时大家要么在西关十字、张掖路的模型店偶遇,要么靠“模型中国”等论坛联络,聚会只能选中山桥附近的公园、避风塘,甚至是街边饭店的包间,“最头疼的是喷漆,硝基漆的味道呛得人睁不开眼,在家弄怕影响老人孩子健康,在外面又没地方躲”。

  2005年夏天,王旭和23位兰州老乡坐在黄河边的茶摊上,几杯黄河啤酒下肚,有人提议“不如凑钱租个固定地方”。“当时算过账,每月房租分摊到每个人头上也就几十块,够买半盒模型零件的钱。”王旭说,大家一拍即合,找了间小房间,刷了墙、装了排气扇,“兰州战地模型工作室”的牌子写好贴在了门上。“初衷特别纯粹:让兰州的模友有个能安心喷漆、放心交流的地方,不用再像‘打游击’一样聚会。”

  团队

  24人全是兰州人

  用较真守护纯粹爱好

  如今的“兰州战地模型工作室”,24名核心成员全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年龄从30岁到50岁不等,有公务员、教师,也有个体工商户,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对静态模型的热爱。“没有一个人是靠模型吃饭的,全是纯粹的爱好。”王旭笑着说,成员们平时各忙各的,周末一到工作室,就像换了个人似的——有人蹲在地上打磨坦克履带,有人趴在桌上给飞机座舱贴细节,有人拿着放大镜研究历史照片,“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连饭都忘了吃”。

  这种较真在创作中随处可见。王旭记得,去年成员们做一辆老式军用卡车模型时,为了还原车身上的字样字体,专门跑到博物馆查资料,还找老军人确认当年的涂装颜色,“光是字体大小就调整了5次,颜料调了8遍,就为了和历史照片上的一模一样”。也正是这份较真,让工作室的作品逐渐在圈内有了名气——从2010年开始,成员们陆续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杨应杰拿下第一届“小号手杯静态模型比赛”战车组第一名。

  作品

  从初教六到歼-35A

  模型里藏着家国情怀

  在工作室的展示柜里,成员裘天麟制作的“梦”是最显眼的一件作品——一只树脂手握着纸飞机,纸飞机的末端渐渐变成了一架初教六教练机,机身下挂着小小的五星红旗,模型后方的胶片上还贴着从档案馆找来的空军历史照片:有初教六首飞的场景,有飞行员训练的画面。“这已经不是一件单纯的模型了。”王旭指着作品说,初教六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功勋教练机,培养了无数战斗机飞行员,“裘天麟做这个作品时,查了30多本资料,光是胶片上的照片就洗了很多张,就想通过这个模型,让大家看到中国空军的发展。”

  工作室的创作还紧跟家国大事。2025年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当天,王旭和团队熬夜制作了歼-35A战机的模型草图,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发布预告:“要把受阅的‘国之利器’做成模型,让更多人看见中国国防的力量。”

  赛事

  从“意外发帖”到“西部联赛”

  兰州赛走向全国

  工作室的影响力,不仅靠作品,更靠赛事。2019年,王旭和团队本想办一场小范围的交流活动,“有个成员激动地把消息发到了‘兰州模型吧’,没想到当天就有很多人报名”。王旭说,当时甘肃乃至西北(除西安外)都没有真正的模型赛,青海的模友甚至说“愿意坐火车来兰州参加”。

  他们趁机联系了兰州战役纪念馆,把比赛主题定为“国防建设,爱国教育”,在八一建军节前举办了第一届兰州模型交流赛。“没想到来了200多人,展区挤满了人,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王旭记得,当时有个7岁的小孩,拿着自己做的简易飞机模型问成员“怎么才能做得更像”,成员们还专门给他演示了上色技巧,“现在那个小孩还会给我们发他的新作”。

  2021年,第二届比赛升级——由兰州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多部门主办,在兰州市图书馆举办,不仅请来了国内一线模型高手现场教学,还免费给小朋友发放模型套件,“看着孩子们趴在地上拼模型,觉得这事儿值了”。如今,兰州赛已升级为“中国西部静态模型联赛”,2024年在西宁办赛时,当地一位爱好者说“终于在西北看到像样的模型赛了”,这句话让王旭至今难忘。

  突破

  3D打印赋能

  从制作者变开发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作室也用上了新工具。“以前做个特殊零件,得手工打磨好几天,现在用3D打印,几小时就能搞定。”王旭指着桌上的3D打印机说,现在成员们会自己设计零件图纸,打印出坦克的炮管、飞机的引擎细节,“比如之前做的一款坦克模型,金属炮管就是3D打印的,能做到毫米级还原,比手工做的精致多了。”

  更让王旭骄傲的是,工作室还创立了两个本土模型品牌:UMa model专注拼装模型,首款AV-8B鹞II垂直起降战斗机模型,不仅在国内卖得好,还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英国《Tamiya Model Magazine》、日本《Model Graphix》都专门报道过;LanboModels则开发立体座舱贴,解决了玩家笔涂仪表盘易出瑕疵的难题,“以前贴仪表盘要靠放大镜,现在有了立体座舱贴,新手也能贴得很整齐”。

  去年,UMa model的模型还进入了马来西亚槟城模型大奖赛的展区,成员兰焕嵬的作品拿下飞行器组铜奖,“当时有个外国玩家半跪在展位前,拿着放大镜看了20多分钟,嘴里不停说‘Amazing’,那一刻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意义

  模型是国防教育的“微缩课本”

  在王旭看来,静态模型不仅是爱好,更是国防教育的“微缩课本”。“每次办比赛,我们都会设‘国产武器装备专区’,展示从初教六到歼-20的模型,还会放相关的历史资料。”王旭说,有次一个中学生来参观,看完模型后问他“中国现在有多少先进战机”,他趁机给孩子讲了中国空军的发展历史,“后来那个孩子还加入了我们的青少年模型体验营,现在已经能独立做简单的模型了”。

  如今,“兰州战地模型工作室”已经和兰州多所学校合作,开展“模型里的国防教育”活动——带着模型走进校园,教孩子们做简单的模型,给他们讲模型背后的历史故事。“有个孩子做了一架歼-10战斗机模型,还在模型上写了‘保卫祖国’,特别让人感动。”王旭说,这就是模型的意义:不仅能丰富业余生活,还能培养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

  今年是“兰州战地模型工作室”成立20年,王旭和团队打算办一场“20年回顾展”,把这些年的作品都展示出来,“还要邀请当年的老模友回来,再煮一锅兰州牛肉面,聊聊这20年的变化”。对于未来,王旭的想法很简单:“继续做优质的模型,办好西部联赛,让更多人通过模型了解历史、热爱祖国,这就够了。”

  本报首席记者 苏晓 (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