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以文旅融合激活千年丝路新动能

“快看!那马群奔过来时,像踩着汉时的鼓点!”
深秋的山丹马场,数百匹骏马扬鬃疾驰,鬃毛卷起的气流里,似还裹着两千年前霍去病屯兵牧马的旌旗猎猎。来自武汉的游客宋庆波举着手机追拍,屏幕里“万马踏绿毯”的盛景,与他口中“丝路马都”的向往,在这一刻完成了跨越千年的对话。
从汉时牧苑到今日文旅热土,山丹县以“丝路马都·古韵山丹”为锚点,将两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基因”注入旅游发展“血脉”。当祁连雪峰下的草原映着低空航迹,当四坝彩陶的纹路在孩童指尖重生,当炒拨拉的烟火气裹着交响旋律飘向全国,这座河西走廊上的小城,正用文旅融合的“山丹解法”,书写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新答卷。

破局“单点游”:全域布局织就“五圈融景”新图景
“以前带团来山丹,游客就只去焉支山爬个山、拍张照,大半天就能逛完;现在三天行程都不带重样——上午在汉明长城听戍边故事,下午去山丹马场骑马驰骋,晚上扎进焉支巷子吃美食看非遗。”从事导游工作6年的杨泽泽切身感受着这里旅游的大变化。
这场“体验革命”的背后,是山丹县对“全域旅游”的精准谋划。2025年初,《山丹县文旅产业发展三年(2025-2027年)行动方案》重磅出台,20余个文物保护与乡村旅游项目同步推进,“五大旅游圈”的布局更是打破了传统景点的“孤岛效应”:以山丹马场、焉支山、汉明长城为核心的“沉浸体验深度旅游圈”,让游客触摸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之美;整合弱水古院康养景区、如意花海的“康养休闲慢游圈”,为偏爱慢节奏的游客勾勒出舒缓身心的惬意日常;汇聚艾黎纪念馆、马文化博物馆、非遗研发中心的“历史文化聚集圈”,满足文化爱好者的沉浸式探索;依托焉支巷子、和谐彩虹街等打造的“夜间经济消费圈”,承包游客吃喝玩乐的全天候欢乐;以《古韵山丹》等沉浸式剧目为核心的“文化演艺乐赏圈”,让游客在视听盛宴中读懂山丹韵味。
“我们就是要主动打破传统‘单点游’的局限,让游客来了不仅能住得舒心,更能玩得尽兴。”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涛介绍,如今山丹的旅游线路早已从县城延伸到乡村,真正实现“串点成线”。在此基础上,县里对5个庄园经济体进一步提质升级,创新打造名马庄园、玫瑰庄园,在全市树立起三产融合的“山丹样板”。
唤醒“老遗产”:从“玻璃柜”到“活场景”的文化新生
“彩陶纹路要对称,像祁连山的山脊线一样流畅。”在山丹城市中心绿地公园的陶艺工作室里,非遗传承人张娟正握着王嘉豪小朋友的手,一点点捏制陶坯。看着亲手完成的小花瓶,王嘉豪兴奋地说:“以前去博物馆,文物都在玻璃柜里,只能远远看;现在自己能做彩陶,感觉和历史离得特别近。”
让文化遗产“走出玻璃柜”,山丹县找到了新的“打开方式”——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中国国家地理“红框”标识落地,让千年长城成为游客触摸边塞风情的打卡地;在焉支山等核心景区推出“霍去病犒赏三军”主题实景演出,演员身着汉代甲胄再现古战场,将两千年前的边塞盛景拉至眼前;祁店村冬至“万人同吃牛娃子饭”活动爆红,河西宝卷念唱、传统戏曲轮番登场,让乡土文化在烟火气中传承。
景区的“焕新”更藏着巧思:山丹马场复原汉唐牧马营帐,新增的低空飞行项目让游客凌空掠过草原——脚下万马奔腾如绿毯鎏金,抬头似能触到祁连雪峰的云絮;土豆驿站把乡土味裹进浪漫里,游客跟着挖土豆、烤洋芋,在“从种子到餐桌”的体验中触摸农耕文明的温度;由原山丹县清泉水泥厂改造的县域首座工业遗址公园里,藏着旧时光与新生活的碰撞,既留住城市工业记忆,更成了年轻人寻潮、老市民寻忆的文旅新地标。

点燃“烟火气”:“节会+直播”让山丹品牌“出圈”
“老板,再来一份炒拨拉!”今年8月,第三届山丹炒拨拉节上,焉支巷子的炒拨拉摊位前排起长队。来自青海的游客李先生吃得满头大汗:“第一次吃这种铁板炒羊肉,配上米酒太绝了,还有民俗表演看,这趟没白来。”这场以美食为媒的盛会,只是山丹2025年“节会矩阵”的一角。全年263场次文体旅活动,让这座小城四季都“热闹”:春天,汉明长城徒步研学启幕,家长带孩子踏古垣、捡陶片,在长城脚下上“历史课”;夏天,焉支山避暑狂欢季开锣,游客沐凉风、赏绿意,畅玩盛夏清凉;秋天,丰收盛会登场,众人晒硕果、品农味,共庆秋日丰登;冬天,“冰雪嘉年华”热力开锣,游人戏白雪、享滑雪,乐享冬日趣意。
线上宣传同样“出圈”:《乡见中国:河西走廊·遇见山丹》4小时沉浸式直播,定格泽索谷摩崖石刻、山丹马场万马奔腾、炒拨拉烟火气,吸引200万观众在线互动;《祁连山》交响音乐会在山丹马场首演,将雪山雄姿、草原景致揉进旋律,传递山丹自然气韵与人文底蕴;“视”见山丹全民短视频大赛,累计征集作品超200件,全网播放量突破250万人次,推动山丹线上知名度持续攀升。
文旅融合的“甜头”,实实在在落进了百姓口袋:清泉镇王大姐开起农家乐,上半年收入比去年多了2.8万元;焉支花谷让村民获“土地流转+就业”双重收益;名马庄园带动150人“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以上;非遗传承人将山丹马、长城元素融入作品,老手艺成了“香饽饽”。
马蹄踏碎千年尘,古韵新声绕丝路。如今的山丹,每一处景观都是历史的注脚,每一场体验都是文化的传承。当游客在长城上触摸城墙的温度,在草原上倾听牧马人的故事,在巷子里品尝炒拨拉的烟火气,他们遇见的不仅是一座小城的风景,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从“文物沉睡”到“文化沸腾”,从“单点打卡”到“全域沉浸”,山丹的文旅融合之路,既是西部县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更是对“让文物活起来”的深刻回应——在这里,千年丝路的鼓点仍在回响,而新的篇章,正由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人,共同续写。
通讯员 吴鹏
- 2025-10-10成县:假日经济激活文旅融合新场景
- 2025-10-09山丹:双节揽金1.15亿元 文旅“吸金”又“吸睛”
- 2025-10-09瓜州:双节同庆“喜相逢”文旅市场“热”势强劲
- 2025-09-28金塔:文旅融合释放富民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