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非遗文化看甘肃(44)|徐哲:一“砚”承千秋 传习续新篇

2025-10-09 16:55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作为与端砚、歙砚齐名的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自唐代被发现以来,已在洮河之畔流淌了1300余年。宋代大文豪苏轼、黄庭坚赞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

  而今天,有一位匠人用三十余载的坚守,让这方碧绿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他就是首批乡村工匠名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徐哲。

  初心如磐:拜入师门 与砚结缘

  1990年,刚高中毕业的徐哲站在岷县洮砚厂的门前,心中涌动着特殊的情愫。“我从小生活的地方,满是一辈子与洮砚工艺相伴的师傅们,他们在我心中种下了热爱的种子。”徐哲回忆道。

  彼时,洮砚行业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看着老匠人们布满老茧的双手和眼中的担忧,这个年轻人大胆做出了选择:“我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就这样,徐哲正式拜师学艺,从最基础的认石开始了他的洮砚生涯。他每天对着成堆的石料反复观察,记录不同石材的特性。握刀、运刀更是必修课,枯燥的线条雕刻练习日复一日,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师父常对他说:“做洮砚如做人,心浮气躁做不出好砚,每一刀都要刻得踏实、刻得有敬畏之心。”这句话成了徐哲的座右铭,让他在浮躁的世界里沉下心来,打下了坚实的技艺根基。

  问道四方:踏遍山河 只为创新

  随着技艺日渐精进,徐哲却敏锐地发现了问题:“岷县洮砚虽有深厚底蕴,但造型单一、镂空雕饰不便存放,在市场推广时总受限制。”为了让洮砚走得更远,他决定走出岷县,寻访各地名砚匠人。

  此后几年,徐哲的足迹遍布安徽、河北、江西等地。在端砚产地,他蹲守作坊多日,学到了“对砚堂打磨工艺的极致追求”,理解如何让砚台既发墨快又不损耗;在歙砚产地,他被匠人“将石材天然纹理融入设计”的巧思打动,明白了“巧用石品”能让作品更具独特性。

  当然,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师傅对核心技艺有所保留,地域文化差异让交流也有阻碍。”但徐哲用诚意破冰:“我带着自己的作品和创作理念,一次次交流,慢慢就建立了信任。”

  学成归来后,徐哲将南北方工艺精髓融入洮砚创作:雕刻手法从镂空、半镂空转向浮雕,让洮砚既有精细雕工又方便存放;题材上,除传统龙凤外,加入敦煌飞天、黄河风情等地域文化元素,赋予洮砚更多文化内涵。

  名师之路:传习有道 砚助振兴

  三十余年的深耕,让徐哲从青涩学徒成长为行业标杆。2008年,他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2015年,成为甘肃省首批创新创业导师;2023年获“省级乡村工匠名师”称号;2024年,他更是入选首批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荣誉背后,源自他对非遗传承的执着。

  依托岷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制作技艺传习所,徐哲搭建起了完整的传承体系。

  “2013年我们挂牌成立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每年培训200人以上,课程涵盖洮砚历史、设计思想、加工流程等。”他采用师徒制教学,手把手传授“选料老坑优先,石品为王”“宁少一刀不滥一刀”的秘诀。

  截至目前,他已培养910余名洮砚技能人才,带动520多户家庭脱贫。“从业人员收入逐年递增,产业稳步增长,这就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力量。”徐哲自豪地说。

  即便事务繁忙,徐哲每年仍会亲手制作几件精品,把控工艺水准。千禧年完成的《百龙千禧砚》,百条龙蜿蜒灵动,尽显洮砚大型创作实力。重达1吨的《红楼梦砚》耗时数年,将书中经典场景与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他所言,“这些作品不只是工艺品,更是文化载体。”

  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望向未来

  “非遗传承,‘传’的是手艺,‘承’的是文化。”这是徐哲常挂在嘴边的话,“如果只学技术,不学背后的文化,非遗就失去了灵魂。”他对年轻人的期望简单却恳切:“沉下心练手艺,抬起头学文化。”

  如今,徐哲的工作重心多在手艺培训,同时他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我计划完善洮砚技艺数据库,用文字、视频完整记录制作工序,防止技艺失传;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借助新媒体让更多人了解洮砚魅力;还要推动产业规范化,制定行业标准,保护洮砚品牌。”

  对徐哲而言,洮砚是影响他一生的事业:“它塑造了我的性格,让我懂得专注、严谨和坚持;看到作品被认可,看到更多人因洮砚增收,我就觉得一切值得。”

  洮河碧波依旧,砚石温润如初。在徐哲和一代代传承人的守护下,这方承载着千年文化的洮砚,必将在新时代续写新的传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