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李振超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新型举国体制以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为根本目标,通过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集中协调配置资源、有效发挥资源效益。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持续强化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变量。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构建起“战略导向、要素整合、成果转化”的协同机制,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有力支撑。一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领域,构建差异化攻关体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卡脖子”难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科技根基。二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化资源配置和组织模式。完善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汇聚人才、资金、设备等创新要素,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三要强化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牵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协同联动,形成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大力释放人才效能。人才是第一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新型举国体制是一项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汇聚民力的创新制度,能够有效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强大的创新发展合力。一要广纳民意,夯实人才基础。坚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人才工作的着力点,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等举措,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二要汇聚民智,提升决策水平。积极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完善“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打破体制机制壁垒,营造“英雄不论出处”的选人用人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三要凝聚民力,壮大创新队伍。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形成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整体合力。
着力激发创新势能。“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要从关键任务、运行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激发新型举国体制的创新势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是要着眼新型举国体制的主要任务,精准聚焦国家各类核心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社会各类生产主体和创新主体活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下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使科技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将市场高效配置资源能力与政府战略规划和引导能力有机结合,既强调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推动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优化组合,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
加快完善创新生态。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重要保障。要着力构建开放协同、富有活力的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肥沃土壤。一要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管理,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研究氛围。二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完善技术交易市场,打通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三要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打破地域、行业、学科界限,推动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良好格局。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支持体系,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为新型举国体制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