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留言 清晨回应——记一次跨越48小时的暖心维权
城市的深夜,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当万家灯火渐次熄灭,总有一些角落,有人在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压。2025年初秋的凌晨2点,28岁的孕妇王芳芳(化名),就是其中一个。
王芳芳的人生,本应充满对新生命的期待。然而,一纸以“业绩不达标”为由的辞退通知,将她瞬间推入寒冬。怀孕6个月,失去工作,每月2000元的房租和产检费用像两座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丈夫远在外地打零工,家中尚有卧病在床的母亲。
那个深夜,她翻来覆去无法入眠,手机屏幕上200多元的余额,是她全部的“家当”。绝望中,她偶然刷到了省仲裁院《仲裁零距离》的普法宣传视频。视频里专家们的耐心讲解,像一束微光,照进了她几近黑暗的世界。
她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颤抖着手指,通过视频下方的“诉求‘码’上说”二维码,写下了自己的遭遇,并附上了劳动合同、辞退通知和产检报告。
点击“发送”后,她盯着屏幕,哭了很久。她不知道,这条在深夜发出的微弱呼救,是否会像投入大海的石子,杳无音信。
清晨7点,甘肃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的豆婧像往常一样提前到岗,第一时间登录“码上说”后台处理群众诉求。当她看到王芳芳的留言时,心一下就揪紧了。留言时间是凌晨2点,字里行间满是无助,而附件里产检报告上“需加强营养,避免情绪波动”的医嘱,更是让她感同身受。
“一个孕妇,在凌晨2点求助,该是多么无助和煎熬!”豆婧深知,此刻,任何的等待对王芳芳都是一种折磨。她立即启动了院内针对特殊群体的“优先办理、快速响应”机制。上午8点35分,王芳芳接到了豆婧打来的电话。
电话那头,王芳芳泣不成声,诉说着公司负责人的谩骂指责。豆婧没有打断她,一边耐心安抚,一边将关键信息一一记录。这个电话,不仅是一次案情了解,更是一剂“定心丸”,它清晰地告诉王芳芳,你的诉求,被看见了,我们将全力以赴予以处理。
考虑到王芳芳行动不便,省仲裁院“快办小组”决定采取“线上调解+上门核实”的方式,解决王芳芳的问题。
当天下午,仲裁员豆婧便通过视频连线与公司负责人展开了第一轮沟通。对方态度强硬,坚称王芳芳“怀孕后经常请假,影响团队业绩”。面对这种情况,豆婧没有陷入无谓的争吵,而是从法律的专业角度,冷静而坚定地指出了企业的违法之处:“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你们的行为不仅违法,而且与企业倡导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
法律的震慑是第一步,事实的支撑是关键。第二天一早,豆婧和同事便赶赴公司,调取了王芳芳的考勤记录和团队业绩报表。证据显示,王芳芳怀孕后仅有3次请病假的记录,而她所带团队的业绩不降反升了5%。
拿着这份铁证,仲裁员豆婧再次与公司负责人面谈。这一次,她不仅摆出了法律和事实,更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分享了其他企业因处理不当而陷入长期诉讼、影响商誉的案例。法理的刚性与情理的柔性相互交织,最终促使公司负责人认识到错误,当场同意撤销辞退决定,恢复王芳芳的工作岗位,并一次性支付拖欠的工资和补偿金共计2.8万元。
2025年9月28日,距离王芳芳发出那条深夜留言,刚好48小时。她不仅收到了款项,拿到了恢复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明,还收获了一份意料之外的温暖。
省仲裁院在结案回访中,细心地考虑到了王芳芳的工作性质,主动与公司沟通,建议为她调整一个相对轻松的岗位。最终,公司将她从需要长时间久坐的客服主管,调整为可以弹性上下班的行政协调岗。
“我以为维权成功就结束了,没想到你们连我后续的工作都考虑到了。”王芳芳在手写的感谢信中这样写道,“深夜的一条留言,换来了48小时的温暖奔走。你们让我相信,法律是有温度的,仲裁员是我们劳动者最坚实的靠山。”
王芳芳的经历,正是甘肃省仲裁院“仲裁零距离”创新举措的一个生动缩影。通过“荧屏普法”建立信任,再以“指尖解纷”承接诉求,这套线上线下联动的闭环服务模式,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感受到,无论身处怎样的“深夜”,总有一盏法治的灯火,在等待着为我们点亮“清晨”。
- 2025-09-25“百园百校万企”生物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在兰州高新区举行
- 2025-09-29网络中国节·中秋丨甘谷:多彩活动进乡村 佳节浓情暖乡邻
- 2025-09-29陇拍客丨民乐:食用向日葵迎来收获季
- 2025-09-29陇拍客丨临泽:童心筑梦迎国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