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小谷粒里的大文章——永昌县近两万亩“张杂谷”丰收见证节水增效之路

永昌县近2万亩“张杂谷”开镰收割。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近日,金昌市永昌县近2万亩“张杂谷”迎来集中收割。田间地头,谷穗饱满、机械轰鸣,农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永昌县东寨镇的连片谷田里,金黄的谷穗压弯了秆头,两台脱粒收割机正高效作业,迅速完成收割、脱粒流程。这不仅是农作物的丰收,更是永昌县通过品种引进与科技配套,推动农业节水增效、结构优化的重要成果。
对降水量稀少的金昌而言,每一滴水都弥足珍贵。传统作物耗水量大,农业发展面临瓶颈。金昌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段军介绍,自去年起,金昌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在永昌县开展“张杂谷”试种,通过对比不同品系的耐旱性、监测土壤墒情,最终将“张杂谷16号”确定为当家品种。“配套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后,亩产稳定在500公斤以上,用水量却显著低于同类作物。”段军说。
良种还需配良法。永昌县持续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将昔日零散的“补丁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现代化农田。与此同时,膜下滴灌、宽窄行种植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实现了节水与高产的双赢。
“我们这里缺水,但新技术给了我们底气。”金昌海量陇丰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成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金色谷浪,笑容满面。去年试种成功后,今年他将种植面积扩大至3000亩。“从种植到管理,农技人员全程指导,产量预计能突破1000斤,节水又增收。”
丰收的喜悦,同样在金昌富宏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柯富宏的脸上绽放。“我今年种了3400亩,亩产都在1000斤以上。”柯富宏捧起一把金黄的谷粒说,“价格也比去年好,算下来每亩能多赚几百元。”稳定的产量和可观的收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也让“张杂谷”真正成为带动增收的“致富穗”。

农技人员正在测产。本文图片均由金昌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从2024年小范围试种,到2025年近两万亩的规模化种植,永昌用科技与汗水浇灌出的“张杂谷”,已然扎下了根。段军表示,今年当地又引进了8个新品种继续试验,希望为不同区域筛选出更多优良品种。
如今,这片金色的田野,已成为永昌农业“向科技要水、向品种要效益”的生动缩影。随着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这小小的谷粒,正成长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 2025-09-26【甘快看】在希望的田野上 甘肃金昌 引进抗旱谷种 农民喜获丰收
- 2025-07-16【甘快看】冬小麦亩产破550公斤的背后——金昌市“良种+良法+良机”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 2024-12-02【甘快看】甘肃金昌:科技创新引领特色产业发展
- 2024-08-10【甘快看】从“浇地”变“浇作物” 金昌农场“拧紧”水龙头 念好“节水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