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千年药乡开出“致富良方”
清晨6时许,甘肃省陇西县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已人声鼎沸。四千多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内,黄芪、党参堆满摊位,药香弥漫;数字化大屏上,全国药材价格实时跳动;商户轻点手机,就能线上协商、挂牌交易。“以前要挨家挨户收购,现在市场里一站购齐,还能追溯药材‘身份证’。”甘肃安源药业采购经理任科说。

客商正在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挑选优质中药材。人民网记者 高翔摄
市场的繁荣,背后是陇西从“一粒种子”到“一片药田”再到“一条产业链”的精细布局。
陇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素有“千年药乡”“西部药都”之美称,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是全国重要、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仓储基地和交易中心。当地紧紧抓住“绿色道地”作为中药材产业的立身之本,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良方”。
“我们拥有中药材种子种苗检测双认证资质,填补了行业空白。”甘肃省食品检验研究院陇西分院技术人员表示,质量管控为陇西药材贴上“放心标签”。

首阳镇黄芪种植基地。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摄
走进位于首阳镇的万亩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梯田层叠,药苗整齐。基地负责人程永刚弯腰拨开一株黄芪苗:“自己育苗才能保证品质可控、可追溯。”
陇西不仅自己育苗,还建成西北首条中药材种子标准化加工生产线,通过精选、丸粒、包衣等工艺,将种子发芽率提升到95%以上。“从源头上做强中药材‘芯片’,才能种出真正的道地药材。”程永刚说。
标准化,是陇西药材品质的“密码”。“几年前,首阳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萎缩、病虫害严重。转机来自标准化种植的推广。”陇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刘云霞告诉记者,每年10月下旬到12月,农技人员深入各村开展培训,来年春天直接到田间地头,“像老师批改作业一样,一株株纠正栽种方式”。通过推广绿色生态种植、秸秆生物反应堆(通过微生物分解农作物秸秆生成植物养分,以秸秆替代化肥、植物疫苗替代农药为核心的有机栽培技术)等技术,药材品质显著提升。
品质的提升,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以往种植分散、品质不一的药材,如今通过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亩均收入达到6000至8000元。”当地种植户禄万海笑着说。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选择回乡种药,一批“新农人”开始用无人机巡田、智能系统灌溉,为千年药乡注入新活力。

首阳镇黄芪种植基地。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摄
如今,陇西已建成超55万亩药源基地,标准化种植面积占比超过八成。黄芪甲苷含量更是超药典标准2倍以上,党参浸出物高出标准15%,陇西药材用过硬品质赢得了“天下药仓”的美誉。当地推广“龙头企业+车间+合作社+基地”的联动模式,推动5家企业入选国家GAP示范项目,陇西县更被评为“三无一全”(中药材无硫加工、无黄曲霉毒素污染、无公害,且全过程可追溯)基地建设示范县。目前,全县拥有52家规模加工企业,研发65个国药准字号产品、26个保健产品,年加工转化中药材35万吨,产值近百亿元。
要有好的药材,更要精深加工。
走进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国药集团、广药集团、天士力等31家知名企业的厂房依次排开。累计投入35亿元建成的9平方公里园区内,中药材正经历从“原木”到“精品”的蜕变。“我们不再只是切片出口,而是向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成药制造全链条延伸。”园区负责人指着正在包装的一种口服液说,这是准字号绿色非处方药,具有完全知识产权。
“药到陇西最全,储到陇西才优。”这是当地药农的顺口溜。陇西得天独厚的干凉气候,成为药材仓储的天然凉库。如今,全县静态仓储能力达120万吨,年周转量200万吨,智能化云仓、低温充氮等技术,让药材“住”得安心、“睡”得放心。

首阳镇中药材交易市场内的优质中药材备受广大客商青睐。人民网记者 高翔摄
从种植到加工,从仓储到交易,陇西用一套覆盖全程的标准产业体系,破解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2024年,全县中医药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381亿元,接近全县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当优质的种子在标准的土壤中发芽,当道地的药材在智能的链条中升值,陇西,正用中药,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致富经”。
- 2025-08-31【甘快看】甘肃陇西:多措并举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 2024-11-19深耕“三农”促振兴——记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陇西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占军
- 2024-02-23【甘快看】甘肃陇西:新春里的“新”农人
- 2023-07-23【甘快看】甘肃陇西:万寿菊开出“致富花” 村民采摘游客打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