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敦煌壁画的声音——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见闻
原标题:“听见”敦煌壁画的声音——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琵琶窈窕,箜篌翩翩……9月25日,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杭州开幕,在位于数字文娱展区内的“敦煌石窟互动音乐特展”现场,一件件古朴优雅、造型别致的古乐器从敦煌壁画中“走”进现实,集中展示,吸引了大批参展代表参观体验,聆听美妙的敦煌古乐。
那么,这些乐器从哪里来?这项展览有哪些亮点,对传播敦煌文化将起到怎样的作用?对此,记者展开了采访。
“走”出壁画
“这是大忽雷,这个叫凤首箜篌,那是四弦直颈细腰琵琶,那一组鼓是雷鼓……这些古乐器都是根据敦煌壁画乐器图像复原仿制的。”专程来到杭州参加特展的敦煌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立军向记者介绍,此次特展由浙江音乐学院、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敦煌文旅集团联合打造,也是本届数贸会的特色主题展之一。
王立军告诉记者,在敦煌石窟中,绘有音乐题材的洞窟众多,仅在莫高窟492个有壁画的洞窟中,绘制有乐舞图像的洞窟就达半数以上,绘制的乐器数目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000余件,宛如一座音乐博物馆。
为深入挖掘敦煌壁画乐器宝库,让千年壁画音乐文化重焕新生,2024年,敦煌文旅集团特聘古乐器专家高德祥、金海鸥担任“敦煌壁画音乐复建项目”专家。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努力,今年9月初,项目团队成功完成105件敦煌壁画仿制古乐器的制作。
“这些乐器涵盖了吹奏、打击、弹拨与拉弦四大乐器类别,全方位还原了敦煌壁画中乐器的风貌,为传承和弘扬敦煌音乐文化提供了实物载体。此次展览共展出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3件古乐器。”王立军说。
让乐器“走”出壁画,更要让现代人能够“听见”壁画中美妙的乐符。
还原实物的同时,如何构建跨越时空的音乐与科技对话,也成为敦煌文旅集团着重考虑的问题。因此,在开展敦煌壁画古乐器还原仿制工作的同时,敦煌文旅集团与浙江音乐学院、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了技术攻关和音乐创作。
“我们以古乐器为核心元素,根据音色创作了一系列音乐作品,让古乐器重现风采,并借助数字影像和先进的交互技术,赋予部分乐器数字功能,实现观众与乐器、音乐的互动,打破传统乐器展览的局限。”王立军说。
“听”见千年
四弦直颈细腰琵琶琴颈直挺,细腰紧收。站在展示这件还原仿制的乐器的展台前,参展代表张雅琦空手做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动作,前方的屏幕上出现了她抱着一把“琵琶”演奏的画面,并传出了悠扬的琵琶古韵。
“这个真好玩!”张雅琦说,自己对敦煌向往已久,但始终未能成行,这次体验让她对敦煌的兴趣更浓厚了。
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副教授姜超迁告诉记者,四弦直颈细腰琵琶的展示借助了AI肢体识别技术,随着观众的手势,虚拟琵琶就会浮现在屏幕中,实现“持琴入画”。
凤首箜篌,因凤首形制而得名,造型华美、音色清润,属古代弹拨弦鸣乐器。
“为让观众能够听得到它的独特音色,我们团队采用了动作识别技术。”说着,姜超迁随手一挥,箜篌便被隔空触发,传出悠扬而深邃的声响。
除了对还原仿制的古乐器进行集中展示,浙江音乐学院团队还联合敦煌文旅集团以榆林窟第25窟为原型,在特展现场打造了一个沉浸式体验展厅。
第25窟位于榆林窟东崖上层北侧,窟内壁画将建筑、山水风景与众多的人物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空旷辽阔的境界,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水平。
走进展厅,伴随着浑厚雄壮的乐声,第25窟的壁画与雕塑通过数字技术全面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感受到敦煌音乐文化与造像艺术的双重魅力。
“敦煌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在上千年时间里,一部分音乐得以保留,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失传了。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沉浸声、数字驱动、三维建模、引擎渲染、裸眼3D、AI图画活化等技术的创新应用,让沉寂千年的敦煌音乐文化重现于数字时空。”姜超迁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与甘肃方面的合作,发挥浙江音乐学院所长,助力敦煌音乐文化传播。
“融”于时代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展览现场,浙江音乐学院打击乐专业2023级研究生刘明哲挥舞鼓槌,行云流水般地为参展观众带来精彩的雷鼓表演。
“以前,人们说起打击乐,想起的都是架子鼓等西洋乐器。其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也有许多很好的乐器。比如,这个鼓的音色特别棒,敲击起来就像自然界打雷的声音。”刘明哲说。
令刘明哲欣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族器乐开始流行起来了,并走向世界。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刘明哲说,能来到数贸会这个国际舞台,向来自全世界的展商展示雷鼓,展示敦煌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实,敦煌壁画古乐器的复原仿制过程也充满了创新。
“比如,这组雷鼓的鼓面采用的是高分子复合材料,但同时又贴了一层牛皮,既能有效抵御温湿度变化,保持音色稳定如一,又延续中国鼓浑厚悠远、爆发力强的传统音色。”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敦煌文旅集团艺术顾问高德祥说。
高德祥告诉记者,传统的一组雷鼓由12面组成,对应12个时辰,但在这次还原仿制中,雷鼓的数量增加到了30面,“目的就是适应现代表演的需要,实现更好的传承”。
以创新之姿、科技之力,让敦煌音乐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展览现场,前来体验的中外参展人士络绎不绝。“Wow,so beautiful,really amazing!(哇,真美啊,太惊艳了!)”隔空体验了一次琵琶“演奏”后,一位外国观众大声赞叹道。
- 2025-09-25【甘快看】摘个梨子有多难?古梨园这曲“空中芭蕾”一舞就是300多年!
- 2025-09-24守护敦煌的坚实足迹——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成果展扫描
- 2025-09-23第八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参会国家、国际组织数量创新高
- 2025-09-23一场“非遗+文创”的惊喜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