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看甘肃(43)|三十余载守艺 面团生花——陈会平让古老面塑焕新生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实习生 元翔宇
在甘肃临泽,一双沉稳有力的手,将素白的面团反复揉捏。几分钟后,一条威风凛凛的“龙”跃然掌心——鳞爪分明,眼神灼灼,仿佛下一刻就要腾云而起。
省级非遗临泽面塑传承人陈会平,用三十多年的光阴,将这门古老手艺从街头带进非遗殿堂,令濒危的艺术重焕生机。
1988年,徐州街头的一幕改变了他的人生。一位老师傅信手拈来,面团转眼变成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围观人群赞不绝口。

陈会平回忆道:“那时的一幕震撼了我,一块面竟能有如此生命力。”面塑的精妙让他下定决心拜师学艺。
学艺那段日子,他白天务农,夜晚挑灯练习。
“捏坏的面团能堆成小山。”他说,“可当自己做的孙悟空终于有了神韵,那种成就感无可替代。”持之以恒的坚持,从失败中不断总结,逐渐磨砺出他受益终生的匠人功底。

传统面塑易开裂、难保存,顾客买回去几天就坏了,令他内心难受。为了攻克难题,他专程赴北京查阅资料,搜集配方,反复试验。
“我把原来的特制面粉换成精制雪花粉,调整其他配料比例,先取少量面团擀薄试做,看干后是否开裂。”
经历数百次摸索,他终于成功研发出使面塑长久保存的配方,代表作《五虎上将》已完好保存十余年。
他不仅追求技艺突破,更重视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为捕捉动态美感,他常观察动物神态,甚至将蛐蛐养在瓶中细细揣摩。他还把河西走廊的地域文化融入创作,从《河西宝卷》中汲取题材,用面塑展现地方特色和历史故事。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培养更多传承人,面塑才能活下去。”2010年起,他走进临泽县华强小学开设面塑兴趣班。
“第一次捏得猪八戒歪歪扭扭,陈老师却夸我有创意。”学生李小雨说。
如今他已培养30余名传承人,其中不乏90后、00后年轻面孔。他欣慰地看到:“年轻人通过技术赋能和创新表达,正推动传统文化从‘被动围观’转向‘主动传承’。”
在陈会平眼中,面塑不仅是谋生的手艺,更是文化的载体。
他将河西走廊的地域特色融入创作,《河西宝卷》《临泽民间故事》等系列作品成为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

临泽面塑曾登上《非遗里的中国·甘肃篇》等节目,与兰州太平鼓、甘南锅庄舞等同台展示。在陈会平看来,这种跨地域交流能够突破地区限制,促进文化在不同地区间传播,促进不同地区民众的文化认同。“通过活态展示,为传统文化注入持久生命。”
从被评为“副高级面塑艺术师”到传习所挂牌成立,他亲身感受到政策对非遗的支持。
同时,他积极探索“非遗+文旅”模式,在遗产日、春节社火等场合开展展示体验,提升公众认知。面对未来,他考虑将面塑与文创产品、数字技术结合,通过“科技+文化”融合开辟传承新路径。

陈会平常对年轻人说:“艺术没有捷径,只能去实践,经过若干次失败后,才能找到规律。”他希望他们坚守初心、勇于创新,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让非遗焕发新生,得到更好的传承。”
若临泽面塑有一天登上国际舞台,他期望通过创新表达和活态展示,向世界传递临泽独特的历史底蕴与民俗文化。
从青丝到白发,从田间地头到非遗舞台,陈会平用半生坚守诠释了“匠人精神”。
那指尖一捻一塑间,是手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脉搏。在他手中,面团成了承载着文化记忆的活态遗产,面塑也不再是街头的小玩意儿,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正如他指尖下那些栩栩如生的作品,三十余年的执着与热爱,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 2025-09-27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启动公路交通抗震抢险救灾Ⅲ级应急响应
- 2025-09-27陇西县通往震区的塌方道路全部抢通
- 2025-09-27定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迅速开展震后安全隐患排查 全力保障公路安全畅通
- 2025-09-27甘肃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四级应急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