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大学生心理健康“防火墙”
侯真秋 陈志军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学习生活与网络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要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应当联合社会、家庭、学生构建协同机制,探索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以增强学生心理韧性,构建心理健康防护体系,助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
高校层面:构建体系化育人生态,强化教育引导效能
高校要完善网格化管理与干预体系,秉持动态适配性原则,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机制创新和技术赋能,提升干预的精确性和教育的实效性;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联动机制,整合多元主体力量,形成闭环响应体系;举办专题培训,利用多种载体开展反网络暴力教育,培养学生理性应对能力。要推动技术赋能校园网络治理,运用技术追踪平台数据,识别不良信息,维护网络健康秩序;构建心理风险预警模型,整合分析行为数据,为教育者提供预警信息,实现早期识别与主动干预。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鼓励学生组织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活动,增强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建立服务平台,通过整合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全方位心理支持体系。
社会层面:完善协同监管机制,优化网络文化环境
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是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部条件,应当构建多元协同的监管体系。政府部门要切实落实网络平台监管的主体责任,构建“政府监管—平台自治—公众监督”的多主体协同监管格局,将网络治理工作贯穿于信息生产、传播、反馈的全链条,形成常态化治理机制。主流媒体要通过宣传榜样、示范典型案例,引导积极的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与文明意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将文化认同转化为网络行为的准则。要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鼓励并支持网络技术的研发,尤其是针对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等不良行为的智能识别与过滤技术,以实现对网络内容的精准监管和快速响应;建立跨平台的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监管部门、网络平台及第三方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增强监管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家庭层面:夯实情感支持基础,发挥家庭教育效能
家庭作为情感培育的初始场域,其教育引导在建设风清气正网络空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强化价值观塑造。父母应当履行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通过日常互动传递正向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以辩证思维审视网络信息,培育健康的网络心理。要构建常态化情感支持机制。家长需主动参与家校协同育人,定期了解学生在校状态,关注其情绪变化与行为特征。要转变教育观念。通过深度沟通提供亲情关怀,使家庭成为心理支持的稳固港湾。要培养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大学生合理规划网络使用时间,平衡线上与线下生活,避免过度依赖网络;通过设立目标与奖励机制,激发大学生内在动力,培养其自律意识,学会在网络世界中保持适度距离。家长可与大学生共同探讨网络安全知识,提升识别网络诈骗、保护个人隐私的能力,增强应对技巧与心理韧性,确保其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安全、健康地成长。
个人层面:激发主体自觉,提升网络素养
青年学子的自我觉醒,才能真正构筑抵御网络风险的坚固堡垒。要提高对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积极学习网络伦理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行为界限,提升辨识信息的能力;掌握应对网络暴力的策略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以理性态度化解矛盾。要自觉规范网络言行和社会行为。在网络互动中坚守道德底线,将道德约束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投身于网络文明建设。要培养积极健康的网络心理。通过参与线上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措施,及时识别并调整不良心理状态,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参加线下社交活动,拓宽人际交往圈,增强现实生活中的归属感和满足感,构建坚固的心理防线。
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安医学院、西北大学
本文系2023—2024年度西安医学院校级科研基金(辅导员专项项目)“网络暴力对医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以及教育引导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FDY03)阶段性研究成果。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