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以心叩壁
六十余年前,李云鹤初到敦煌莫高窟第161窟,面对剥落壁画,他自主创造竹刀、气囊注射器等工具。

从1960年代至2017年,他足迹遍布甘肃多地石窟,三年曾修复第161窟60平米壁画,退休后仍奔赴各处修复“生病”的壁画与塑像,视壁画重于自身。千年时光流转,莫高窟面临着酥碱、起甲、空鼓等壁画病害,如果不及时保护,一旦脱落无法挽回。

李波接过父亲李云鹤的接力棒,操作AI系统开展修复工作,他遵循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的理念,从学徒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让“莫高精神”在戈壁滩延续。

敦煌莫高窟内,年轻修复师们运用显微光谱仪、高清测绘设备,还借助AI系统——基于3万组历史数据生成三种补全方案。“人脑”与“算法”协作,以现代技术赋能文物修复,开启文物保护新图景。

技融匠心
在麦积山石窟,59岁的高级文物修复师牟常有,四十年来双手抚过二十多座洞窟。

射灯下他的背影投射在石壁上,宛如千年前“面壁”场景,以刀尖轻刮的细致动作,续写石窟修复篇章。他总是觉得时间紧迫,力求多做修复工作,每当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心中便满是满足。
众手协作
祁连山麓马蹄寺千佛洞的修复工作以团队形式开展,成员分工除尘、注胶、记录数据,还借鉴敦煌研究院技术经验。

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遵循国际准则,完成数百平方米壁画加固与病害治理,展现省域协作力量。
总策划:张振宇
监 制:狄东阳
统 筹:吕庚青
视频制作:余守萱 王如 薛敏
素材来源:敦煌研究院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