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把脉献策——中组部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陇上行”座谈会侧记

2025-09-24 08:4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原标题:为甘肃高质量发展把脉献策——中组部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陇上行”座谈会侧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化兰作专题报告。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专家在省农科院进行调研座谈。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精细化工领域专家与我省代表进行座谈。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大数据与文化旅游组专家在敦煌艺术馆进行走访调研。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以智赋能 向新而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富贵

  秋日的兰州,智慧的火花在交流碰撞中闪耀。

  9月22日,中组部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陇上行”新能源和新材料组战略咨询座谈会在兰州召开。与会专家与我省相关部门、企业、高校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中的瓶颈破解与前沿技术应用,展开了一场深度“问诊”与精准“开方”。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联盟说,“企业不能光吃资源”,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材料的高端化、高纯化水平,算好经济账。

  “金属铱拥有广阔应用前景,产业附加值非常高,特别是铱基催化剂在电解水制氢领域拥有巨大应用潜力,应重点予以关注,研发主打产品。”西湖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立成建议。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李连山则对间二异丙苯分离提出了“膜分离+结晶法”的具体技术路径,“分离后的纯度能够符合制备其他材料的纯度要求。”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甘肃新能源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座谈会上,能源部门与企业围绕电力消纳、储能、电网建设、氢能发展等,连发向专家“问计”。

  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剑波认为,新能源布局要合理规划,做到分区平衡。同时,建立分区分层的主动防御与控制机制,构建有韧性的电网结构,保障电力稳定供应。

  “树立全局性、系统性的能源发展观。”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提出“光热电耦合”“超临界水蒸煤”等系统化技术路径,倡导通过源头性的科学创新和技术间的深度耦合,构建高效、清洁且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在电力消纳方面,孙立成院士建议建立以并网消纳为主、灵活的协同消纳机制,通过“电—氢耦合”模式,提升绿电利用率,实现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对于氢能源发展,郭烈锦院士表示,氢能产业的应用非常广泛,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宜氢用氢、宜电用电,构建氢电互融互补的能源体系。氢能发展的核心在于降低成本,这是实现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前提。

  “专家院士们不仅从宏观层面指明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更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技术路径。”现场聆听专家发言,酒泉市能源局局长马伟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他说,接下来要好好消化这些宝贵建议,把专家的智慧转化为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

  “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见解,为企业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听后深受启发。”白银时代瑞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勇表示。

  如意甘肃 数智文旅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9月22日,中组部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陇上行”大数据和文化旅游组座谈会分别在中电万维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西北师范大学举办。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7名专家齐聚黄河之滨。这是一场“最强大脑”的聚会,为甘肃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这是一次“干货满满”的咨询,为甘肃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指点迷津。

  专家团调研先行,精准把脉。为提升咨询服务的针对性,他们于会前密集走访了丝绸之路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简牍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等7家代表性单位。

  “敦煌莫高窟、定西马家窑遗址、庆阳南佐遗址……甘肃坐拥如此丰厚且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如何有效发掘、研究、展示和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徐良高在走访调研过程中,一直思索着这个问题。

  座谈会上,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人事处处长罗显斌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近几年,甘肃深度挖掘自身文旅资源优势,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如意甘肃’品牌日益响亮。但是,文旅产业如何进一步做强规模、延伸链条、提升市场竞争力?”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认为,人才是基石,甘肃应系统规划教育资源,明确人才分类培养路径,强化学科平台建设与交叉融合,构建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合作是两翼,既要主动地“走出去”借智借力,也要自信地“引进来”强化内核,最终形成独特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进入数字时代,甘肃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与实践,“数智”赋能文旅,带来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带动了产业算力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钱岭认为,当前,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亟须精准规划。政府应率先牵头,明确本地重点产业,如文旅、畜牧、化工等产业的算力需求规模与现有来源,避免设施“建非所需”造成浪费。

  紧盯前沿 创新突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杜雪琴

  9月22日,中组部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陇上行”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战略咨询座谈会在兰州召开。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领域的院士和专家,围绕行业前沿技术趋势、产业创新生态构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路径等,面对面为我省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行业重点企业等把脉问诊,传经送宝。

  我省是我国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形成了兰州石油化工装备、河西新能源装备、天水电工电气装备、天水集成电路四大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在装备制造创新发展战略咨询座谈会上,金川集团、兰石集团、省公交建集团、甘肃国际物流集团等我省重点企业代表,就高温合金、高性能复合材料研发及制造,核电及高端装备零部件智能制造技术、城市交通优化模型建立及“一带一路”物流枢纽建设等问题向专家虚心请教,深入对接。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马玉天说,各位专家对国家战略规划有着深入研究,可以为企业带来方向性的指导,帮助企业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同时希望专家们能够帮助企业在新材料方面进行技术攻关。

  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医用重离子治疗系统设计、生产、调试、运维资质和能力的企业。兰州泰基离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俊杰说,企业通过此次座谈会,与专家就超导加速器发展趋势、直线加速器和回旋加速器的主攻方向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更加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甘肃在生物医药资源方面禀赋独特。生物医药创新发展战略咨询座谈会上,各位专家积极建言献策,为我省生物医药行业依托优势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和战略指引。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和表示,生物制造的核心是通过生物催化与炼制实现绿色生产。甘肃发展生物制造产业优势显著,前景广阔,可进一步利用其成本与能源优势,围绕菌种构建、工艺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推动高端生物制品从单一化学品向高附加值终端产品拓展,构建高端化、规模化、绿色化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生物经济的重要创新基地。

  一项项前沿政策被深度解读,一个个专业问题得到精准解答……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将转化为推动企业自身创新发展和甘肃产业提质增效的切实举措,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汇智创新 融合发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健

  “在推进战略布局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我们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和发展堵点,亟须通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攻关实现突破”“希望专家在铁、铜、钨、钼资源勘查的新技术和新装备方面给予指导”“诚请各位专家对陇东地区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路线研究、规划,提出宝贵建议”……

  9月22日,中组部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陇上行”有色冶金和精细化工组战略咨询座谈会在兰州召开。分组座谈中,来自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等高校及企业的负责人聚焦我省有色冶金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同与会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寻求智力支持。

  我省有着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储备和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有色冶金产业的发展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赵跃民说,有色金属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甘肃省是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大省,在全国有色金属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他建议,“十五五”期间,甘肃有色行业应该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政、产、学、研、用协同,推动有色领域实现探、采、选、冶、化、材、循环全链条融合发展。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小卫认为,人才是有色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加大有色行业人才培养,以开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活动等为载体,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甘肃的人才实力。

  精细化工产业附加值高、需求增速快,是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河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锁江表示,精细化工领域竞争激烈,应善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结合人工经验,缩短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时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产品在市场上抢占先机。

  南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军建议,充分发挥兰州高校、科研院所聚集的优势,打造成果转化区,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赋能精细化工产业发展。

  提建议、想对策……在这场聚焦产业发展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为甘肃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产业升级,汇聚起强大的“智慧暖流”。

  发挥优势 挖掘潜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甘肃的自然禀赋极为丰富且独特,是一处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巨大宝库!”在调研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座谈会上,湖南省农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杨院士对甘肃的独特优势格外看重。

  单杨认为,甘肃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方面,应着眼于怎样将特色资源禀赋利用好,挖掘巨大的农业产业潜力,在粮食增产减损、农副产品转化利用方面做好“深”“精”文章,省农科院应当整合13个专业研究所的力量,全链路统筹谋划,发挥优势,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上有所突破。他建议,甘肃省农业部门要紧盯大粮食观、大健康观,紧盯促进农户增收这个根本,将研究成果推广转化,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甘肃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玉米,但除了鲜食外,只进行粗加工改为饲用,等于舍弃了玉米更多的利用价值。”江南大学教授金征宇院士建议,对于昼夜温差大的甘肃来说,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更容易富集淀粉,且品质高于国内平均水平,是开发淀粉基材料的上佳原料,是农业产品工业化的新蓝海,市场空间巨大,应提早布局,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主动寻找发展机遇。

  “比如甘肃品质极佳的道地药材,切片切块的简易加工对产业提升意义不大。如果结合‘治未病’的大健康理念,作为药食同源的重要材料则前景广阔。”金征宇的话令在座的省内农业专家眼前一亮。

  省农科院农产品贮藏加工所黄玉龙副研究员表示,院士团队的指导、点拨像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以后在农产品精加工领域,我们要建立工业化思维,在价值挖掘方面实现新突破。”

  常年致力于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研究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院士,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了关于系统化、长期化、有针对性开展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甘肃农业大学兽医专业研究生小刘在聆听了讲座后,深有感触:“陈院士在坚持中去伪存真,在求真中精准攻关,这是最朴素的科学精神,对我们青年学生很有启发。扎实的基础研究是一切学术科研目标的基础,我们要理解运用好院士来之不易的经验,为科学进步积跬步之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