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祁连山下是我家丨青山绿水映雄关
原标题:祁连山下是我家丨青山绿水映雄关

央广网嘉峪关9月18日消息(记者魏晋雪 实习记者焦丽婷)站在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瞭望塔远眺,南面是巍峨的祁连雪山,西面是雄伟的嘉峪关关城,眼前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草地。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和谐交融。

9月15日,“祁连山下是我家”第二季河西走廊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媒体行采访团走进嘉峪关市草湖国家湿地公园,深入了解这座戈壁城市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与显著成效。
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嘉峪关市东北新城镇境内,地处蒙新戈壁和巴丹吉林沙漠前沿。是由大漠沙山、戈壁湿地、天然草甸、公益林地、荒漠植被和野生动物共同形成的绿洲生态系统,是河西走廊重要的生态屏障。
然而,这片绿色瑰宝也曾面临危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大面积开荒和气温上升影响,湿地退化严重,草湖水域缩小、芦苇枯萎,连候鸟都渐渐少了踪迹。”嘉峪关市草湖国家湿地保护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冯学刚告诉记者,2013年,草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创建,开启了它的重生之路。
在年蒸发量是降水量25倍的极端天地间如何让湿地重获“新生”?
水是湿地的灵魂,也是湿地存在的重要基础。“为了增强湿地修复能力,我们实施了以水系湖岸治理为主的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修复坝体5座1429米、治理湖岸5.7万平方米、敷设修建供水管涵13.2千米。湿地生态持续向好。”冯学刚介绍。
同时,嘉峪关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的方式,持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近年来,累计在公园北侧风沙沿线恢复退化植被310公顷、草方格压沙草120公顷,在公园入口处绿化3万平方米、湖域岸线治理5.7万平方米,5座坝体实施了景观化建设,环境面貌得以改善,提升了公园的景观效果。

“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公园的生物种类明显增加,新监测到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增加到24种,野生植物种类由66种增加到97种。”冯学刚说,草湖已经逐渐成为大天鹅越冬地,白鹭、灰雁等的繁殖地。
草湖湿地的蜕变是嘉峪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多年来,嘉峪关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筑牢戈壁钢城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化治理,加快推进城乡绿化品质提升,节俭、务实、生态、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实施完成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湿地保护与修复等重点林草生态工程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5.48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10.7%,累计完成投资337217.3万元。
截至目前,嘉峪关市现有林地29.4万亩,草地73.72万亩,湿地4.42万亩,林果面积2.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2.57%。嘉峪关的天更蓝、水更绿,城乡居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 2025-09-162025中秋国庆假期 甘肃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75%
- 2025-09-13“飞天门户 如意甘肃”展区亮相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
- 2025-09-11【甘快看】足迹|甘肃文旅消费“热”力爆表 1至7月揽客2.75亿人次
- 2025-09-07【甘快看】行进中国|去山水文县,住“花房”民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