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傅金城:在文学的征途上步履不停

2025-09-18 09:41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在兰州的文学天空中,傅金城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人生与创作紧密交织,从攥着铅笔头抄唱本的青涩少年,到伏案批改稿件至深夜的资深编辑,再到八旬高龄仍逐字打磨儿歌的老作家,每一步都踏实而深刻,在岁月长河里烙下清晰的文学印记。

  年少启蒙:

  从戏园里的“读稿郎”到作文纸上的荣光

  1943年,傅金城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家庭。那时的小镇没有琳琅满目的课外书,戏园和说书场便是他的“文学课堂”。每天放学后,他总揣着半个窝头往戏园跑,河南坠子的婉转、江苏柳琴的俏皮、山东大鼓的铿锵,像磁石般吸引着他。因不少艺人不识字,傅金城成了“专属读稿员”——他捧着泛黄的唱本,一字一句地念,艺人则跟着记词。作为回报,他能蹭着看完整场演出,有时散场后太困,就蜷缩在戏园角落的长凳上,裹着艺人递来的旧棉袄酣睡,直到清晨的寒气钻进衣领才醒,嘴角还沾着梦里“听书”的笑意。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在他心里埋下了文学的第一颗种子。

  1956年,刚入初中的傅金城迎来了文学路上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当时徐州市举办中学生作文比赛,他以童年捡煤核的经历为题写下《捡煤核》,质朴的文字打动了评委,最终斩获甲等奖。当老师把烫金的奖状递到他手里时,他紧紧攥着奖状边角,指节都泛了白,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原来写身边的事,也能被这么多人认可,这辈子我要一直写下去。”从那一刻起,文学便成了他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部队历练:枪杆旁的笔杆子

  1961年,正读高二的傅金城迎来人生的转折。18岁的他响应号召参军,背着铺盖卷走进504警卫团的营区,将青春与才情尽数献给了军营。

  部队的生活艰苦却充实:天不亮就要出操,训练结束后一身汗水还没干,又要扛起枪站哨。但再忙再累,傅金城也没放下笔。训练间隙,他就蹲在操场边的树荫下,把笔记本垫在膝盖上,写战士们晨练时的挺拔身影;执勤夜里,借着岗亭里昏黄的灯光,记录月光下军营的宁静与战友间的悄悄话。

  1979年,傅金城的组诗《战士的话》入选《解放军1949至1979诗选》。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军营创作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他从一个热爱写作的战士,成长为部队培养出的优秀诗人。

  编辑深耕:

  六百篇点评终成“写诗宝典”

  1979年,傅金城转业至地方,调入兰州市文联,担任《金城》杂志编辑。自此,他的文学重心从“自己写”转向“帮人写”,诗点评成了他工作的核心,这一做便是十年。

  在《金城》“每诗一评”栏目里,傅金城有自己的“较真劲”:从不对诗歌泛泛夸赞,而是专挑“关键处”发力。他的点评稿上,总密密麻麻画着圈和横线,有时为了确认一个古诗论的出处,会抱着厚厚的书籍在资料室里查一下午;为了给读者讲清“顿歇”的技巧,他会把诗句按节奏拆开,像教孩子念童谣一样标注停顿。

  十年间,傅金城累计点评六百多首诗,每一篇点评都手写完成,摞起来的稿纸有半人高。这些文字后来结集成《写诗手册》与《写诗手册(续集)》。前者首印15700册,上市没多久就被读者抢空,出版社又加印5000册。不少诗歌爱好者把这两本书翻得卷了边,书页上满是批注,有人还写信给傅金城:“您的书让我知道,写诗不是遥不可及的事,身边的一草一木都能成诗。”

  童心执笔:

  用较真的态度为孩子书写“中国故事”

  年过八旬的傅金城并未停下脚步,反而像个“老顽童”,把目光投向了儿童文学。2025年,他的新作《儿歌里的中国》出版,这部历时六年完成的作品,每一句都浸透着他的匠心。

  为了写出孩子喜欢的儿歌,傅金城成了“观察者”,并且时时刻刻都在琢磨。全书精选的113首儿歌里,每一首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并且,傅金城对儿歌的较真,连出版社的编辑都佩服。有一首四方礼赞的儿歌,最初用了“南山南”,但他担心孩子会误以为“南山”是终南山,特意查了地理资料,改成“琼岛南,神圣领海十段线”,就怕给孩子造成误解。他常说:“给孩子写东西,不能有半点马虎,每一个字都要让他们看得懂、喜欢读,还要能学到东西。”

  薪火相传:“每稿必回”的温暖

  傅金城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笔下的作品,更在于他对文学事业的“传帮带”。曾任兰州市作家协会主席的他,始终把扶持新人放在心上。在担任《金城》编辑时,他有个“规矩”——每篇来稿必回复,哪怕是字迹歪歪扭扭的手写稿,他也会认真读完,再写下评语。

  如今,傅金城已年逾八旬,头发花白,眼睛也有些花了,但他仍每天坚持写作——清晨坐在书桌前,戴着老花镜,握着钢笔,在稿纸上写下一行行文字;午后阳光正好时,他会翻看年轻时写的手稿,嘴角带着笑意回忆那些与文学相伴的日子。从戏园里的“读稿郎”到军营诗人,从深耕十年的编辑到八旬写儿歌的老作家,他的文学之路跨越近七十载,始终以炽热之心拥抱文字。他用作品记录时代、传递温暖,更用行动证明:只要心怀对文学的真挚热爱,脚步便可永远向前,在文学的征途上,永不停歇。

  ■记者手记

  在文字里遇见一颗炽热的“少年心”

  初见傅金城老先生时,他正坐在书房的木椅上,阳光透过窗棂,在摊开的《儿歌里的中国》手稿上洒下细碎的光斑。年过八旬的他,头发已染上风霜,却仍保持着握笔的习惯——不是便捷的水性笔,而是一支磨得发亮的钢笔。笔尖在纸上移动时,他还会轻轻念出字句,像在与文字对话。

  聊起年少时在戏园读唱本的日子,傅金城的眼睛突然亮了,手不自觉地比划起来:“那时戏园的木凳子硬得硌屁股,可一听艺人开口唱,啥都忘了。”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他对文学的热爱,从来不是后天的选择,而是从少年时就刻进骨子里的本能。

  谈及《金城》杂志的十年点评生涯,傅金城起身从书架上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一页,密密麻麻的蓝色笔迹映入眼帘——这是他当年为诗写的点评初稿。

  最打动我的,是他对儿歌的“较真”。聊到修改“南山南”为“琼岛南”的细节时,他严肃地说:“给孩子写东西,不能图省事。改一句话,虽然麻烦,心里却踏实。”他还拿出手机,翻出与出版社编辑的聊天记录,里面全是关于儿歌押韵、用词的讨论,一个八旬老人,为了让孩子读到更准确的文字,仍保持着这般严谨,这份匠心,比任何赞美都更有力量。

  告别时,傅先生送我们到门口,手里还握着那支钢笔:“我这一辈子,没做过别的事,就跟文字打交道了。只要还能握笔,就想再写点东西,给孩子,给喜欢文学的人。”看着他站在门框下的身影,我忽然想起有首诗里的句子:“脚步或许会变慢,但心永远向着春天。”

  傅金城老先生的文学征途,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传奇,而是由无数个与文字相伴的平凡日夜组成——是戏园里的煤油灯,是军营岗亭的灯光,是编辑案头的台灯,也是晚年书房的阳光。而支撑他走下去的,始终是那颗炽热的“少年心”: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文字满怀敬畏,对热爱永葆执着。这份初心,比任何作品都更能照亮后来者的路。

  本报记者 李沛珂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