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以文化繁荣为媒促乡村振兴
近年来,镇原县围绕乡村振兴,以文化繁荣为媒,深挖文化大县资源潜质,做足文化振兴促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取得了显著成效。

镇原地处甘肃省东部,是陇上闻名的文化大县,素有“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杏乡”的美誉。

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以来,镇原县依托资源禀赋,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喜人成效,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幸福愿景正在稳步实现。
乡村振兴培根铸魂是关键,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镇原县以文化振兴为魂,引领乡村振兴的成绩单尤为亮眼。
除陋破旧,倡树新风带来的低彩礼、婚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尚渐成气候;文化三下乡等惠民文化活动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剪纸、香包、刺绣、书法、绘画等艺术的繁荣发展让非遗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芒;北石窟驿景区、“三池”景区、王符纪念馆、红军长征三岔纪念馆等人文和自然景观游人如织,农文旅融合释放发展新潜力;创建的“剪云裳”剪纸艺术品牌点赞、分享、评论量超亿次,红遍线上线下,让镇原火爆出圈……

一个个让人眼前一亮,充满创新突破的文化特色发展成果背后是镇原县文化资源融合发力迈出的铿锵步伐,更是镇原县委、县政府坚持以文化振兴为魂,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注脚。
文化大县魅力无限。2008年镇原剪纸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镇原文化一条街建成命名,2024年镇原“剪纸服装秀”走进了深圳文博会的场馆,2025年镇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落成并免费开放,“中国书法之乡——镇原”第一届书画艺术交流大会也即将举办……
文化之力源之于民,润之于民。镇原县正在通过政府搭台、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等模式协同发力,推动文化繁荣、文化振兴,使之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

镇原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资源丰富、文化人才辈出、文旅产业强劲的禀赋和势头也昭示着镇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必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展现更大作为。

镇原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东汉著名思想家、政论家、文学家王符和北魏太后胡充华的故里,历代文臣武将层出不穷。秦诏版、秦长城、《潜夫论》、古丝绸之路等秦汉文化遗存丰厚,晚清慕寿祺所著《甘宁青史略》蜚声中外,影响深远。镇原也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长征途经镇原,夜宿三岔镇,援西军进驻镇原,在镇原留下了彪炳史册的革命足迹。
镇原境内文旅资源丰富,文物古迹、历史遗址较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镇原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以历史文物为主,门类齐全,涵盖了旧石器时代至今各历史年代的文物共5000余件(套),28个门类,其中常山下层文化陶水管独步国内,秦代铜诏版举世无双。境内有北石窟驿国家4A级景区,潜夫山、闫沟聚德康养小镇、翟池3个国家3A级景区。石空寺、玉山寺等佛教艺术瑰宝熠熠生辉,太阳池、翟池、白马池三座“高原明珠”碧波荡漾,鸡头山、原峰山等三十多座大小名山镶嵌于青山绿水间,呈现出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秀美画卷。

镇原人民习字挂画蔚然成风,2010年被中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现有镇原籍中书协会员36人、美协会员14人,文化产业基地1处,有书画协会、分会等专业组织机构11家,各类书斋画廊260多处,专业创作团队400多人,书法爱好者10万多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7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5个,市级非遗项目15个,县级非遗项目67个),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37人(其中省级传承人10人,市级传承人33人,县级传承人337人),非遗传习所共计20个,各类文化人才6500多人。

同时,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了以生态体验、民俗文化、红色体验三线全域旅游新格局。全县现有文旅企业121家,文化体育协会16个,旅行社经营网点7家,富有当地的特色餐饮和农家乐几百家。创意开发出刺绣作品、“潜夫论”香包、肖像剪纸等100多种文创产品,年产值近亿元。近两年来,全县年均外出参展、举办各类文化旅游节会和体育赛事百余场次。

(镇原融媒全媒体记者 白勇涛)
- 2025-09-082025第三届交通运输文化交流活动在庆阳市举行
- 2025-08-252025年庆阳市文化教育促进会助学行动集中资助仪式举行
- 2025-08-252025年庆阳市文化教育促进会助学行动集中资助仪式举行
- 2025-06-04一场跨越千年的非遗盛会——庆阳市成功举办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