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是我家】一捧泥,三根杆,百年戏:邵卫红的“杆上”江湖
文/郭沛良 图/甘州区委宣传部
“一根主棒撑头颈,两根手杆舞乾坤。”在甘州府城的老茶馆里,一场跨越百年的“杆上对话”正在精彩上演。第九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邵卫红站在戏台上,左手三指扣紧木偶主杆,拇指和食指轻轻捻动侧杆——只见木偶先抬手拭了拭眼角,接着迈着小碎步走到台前,《二进宫》中的高亢唱腔从她喉咙里滚出来:“千千思来万万想,千思万想无有主张……”

杖头木偶戏,俗称“三根棒”戏,主棒支撑头部,两根手杆操控双臂,邵家班子的木偶头部以泥土雕塑,面部彩绘借鉴京剧脸谱,生旦净丑一目了然,躯干木质雕刻,衣摆长达一米,既遮蔽操作痕迹,又赋予角色飘逸感。
“我们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过去演出所用木偶、服装、道具均由艺人自行设计制作,木偶在造型上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借鉴了民间神像、古代彩塑、雕刻等造型和技法,也吸收了戏曲脸谱的表现手法。”邵卫红介绍说,这些木偶不仅能转头动眼,喷烟喷火、开扇、搬物等高难度特技动作也不在话下。

据《张掖市志》记载,杖头木偶戏随明初“移民实边”政策从秦晋传入张掖,至清代中期形成“村村有戏班、户户闻弦歌”的盛况。邵家班子自道光初年立班至今,已历经九代传承,成为河西走廊唯一完整保留秦腔唱腔体系的木偶戏班。与其他戏班不同,邵家班子始终坚持“家族传承+家班制”模式,从木偶雕刻、服饰制作到唱腔设计均严守古法。其木偶头部以泥土雕塑,面部彩绘融合京剧脸谱与陇原彩塑技艺,躯干四肢以硬木精雕,最重者达30斤,最轻亦有10斤。演员需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控主杆,拇指食指捻动侧杆,同时兼顾唱腔与身段,真正实现“人偶合一”。
“光唱不行,得让木偶‘有心思’,才能把老戏演活。”演出间隙,邵卫红把木偶靠在戏台边,刚歇下脚,几位带着孩子的游客便围了上来,好奇地想试试操控木偶。“左手先稳住主杆,别慌,就像抱着个孩子似的。”邵卫红手把手教游客握杆,指尖轻轻帮对方调整姿势,“你看,拇指稍微用点力,木偶的手就抬起来了,这动作得跟戏里的情绪搭着,不然就‘僵’了。”在她的指导下,原本“不听话”的木偶渐渐“活”了起来,孩子拍手欢呼:“活灵活现,它好像在跟我打招呼。”

这样的互动,如今成了邵家班子演出的“固定环节”。“以前在田间地头演,观众多是老人。现在在茶馆、景区演,年轻人和孩子多了,得让老戏跟他们‘对上话’。”邵卫红说。甘州府城运营以来,商户在西大街开设了老茶馆,设置传统戏剧展演区,市民在闲暇之余都乐于到此闲聊品茗。最主要的是邵卫红和团队每周雷打不动在此的一场场精彩表演,不仅唱《三对面》《二进宫》《苏武牧羊》等传统剧目,还会根据观众需求,改编一些融入张掖历史文化的小段子。
传承的担子,邵卫红早已悄悄“分”了出去。在邵家班子里,所有成员都是邵家后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张掖人,平日里在田间劳作,闲暇之余才拿起木偶练习,排练曲目。“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发扬,让观众了解和认知我们的杖头木偶戏,欣赏到了我们杖头木偶戏的艺术精华。”邵卫红说。

戏台之上,木偶的衣襟随唱腔翻飞;戏台之下,传承的故事在悄然延续……从道光初年的走街串巷,到如今的茶馆常驻、校园展演,邵家班子的“木偶江湖”,是一家一户的坚守,更是河西走廊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缩影。“只要我还能站在戏台上,就会一直演下去。”邵卫红说,她最大的心愿,是让这一捧泥土、三根杆撑起的老艺术,能在更多人心里扎根,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唱响铿锵之音、传递文化的温度。
- 2025-09-15【祁连山下是我家】甘州府城夜绽国风新魅力
- 2025-09-15祁连山下是我家丨民乐:“店小二”全程护航 助推肉牛繁育基地项目提速增效
- 2025-09-08【祁连山下是我家】肃南:百亩番茄喜丰收 订单农业促增收
- 2025-09-10【祁连山下是我家】山丹:丝路蜂腰处的千年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