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光者到点灯人——华侨大学支教团与积石山少年的故事

2025年暑期支教期间,华侨大学支教团指导老师与朱艳春、张学俊合影。

2019年高考后,张学俊到浙江和“姐姐”朱艳春合影。

2013年朱艳春家访张学俊
从2008年到2025年,华侨大学甘肃积石山支教团在这片西部土地上坚守了18载。这并非零散的善意拼凑,而是一套“精准识别、长效帮扶、精神传承”的体系化行动。一代代支教团成员以组织为依托,用制度作支撑,在积石山的沟壑间搭建起“物质兜底+精神筑梦”的帮扶网络。
受助学生张学俊的成长轨迹,正是这支团队“以体系育新人、以温暖传薪火”的生动注脚——从被支教团点亮的少年,到成为延续这份温暖的家乡教师,他的蜕变,是支教团帮扶闭环最鲜活的见证。
1
初见
那扇木门后 微光悄然点亮
华侨大学支教团在成立之初,便锚定“精准帮扶”目标,构建起“助学家访—档案建档—精准匹配”的标准化帮扶流程,让每一份善意都能精准抵达需要的地方。
2011年的积石山,夕阳为黄土坡镀上暖光,却照不亮张学俊家那间十平方米的出租屋。彼时的张学俊,学习成绩优异,在支教课堂认真专注,每当支教老师讲起山外面的事情,他总是听得格外认真,眼神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那支翻山越岭的家访队伍,正是按照帮扶流程,在蜿蜒山路上锁定了张学俊的家门。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支教团成员立刻进入评估模式:记录下墙角零散的日用品、张父摸索整理货物的不便、张学俊蜷在小马扎上写作业的身影,也记下“成绩拔尖却家境窘迫”的关键信息。这些细节,都被归入支教团为积石山困境学子建立的“一人一档”数据库。经过综合评估,支教团当即启动“一帮一”资助机制,决定为张学俊发放600元助学金(覆盖全年学杂费);同时,依托团队搭建的“校地资源对接平台”,将他的情况反馈至华侨大学本部,最终“链接”到肖景川老师,肖景川当即决定长期资助张学俊完成学业。
这并非偶然的帮扶,而是支教团“短期资助+长期托举”的固定模式:从2011年到2019年高考前,支教团的成员换了一波又一波,但每年夏天叩响张学俊家门的声音总能如约而至。电话里、信纸上,肖景川和支教团成员耐心解答他学习上的困惑,指导规划个人目标,安抚父亲病重时的担忧,像冬日暖阳般一点点焐热少年的生活。
2019年,张学俊考上大学的消息传来,支教团第一时间送去祝福,却收到他主动“退资助”的请求:“感谢‘肖阿姨’和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资助,我能靠自己了,把名额给更需要的孩子。”这句懂事的话,恰是支教团“扶贫+扶志”理念的最好成果——他们要帮的,从来不是“暂时脱困”,而是“学会自立”。
2
相守
一声“姐姐” 十二年温暖续航
对于受助学生,支教团不仅建立了详细的资助档案,更将“陪伴成长”纳入帮扶体系,每年都会组织成员对定向资助学生进行常态化回访,确保帮扶不脱节、关怀不断档。
2013年,支教团成员、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大二学生朱艳春,根据任务分工对定向资助对象张学俊进行回访。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昏暗的房间里,桌上的一小盘羊肉正冒着热气。瘦小的张学俊站在父亲身边,手指紧紧攥着泛黄的衣襟,见了朱艳春,咧开嘴笑:“姐姐好,吃羊肉,我爸今早刚买的。”
其实,来之前,朱艳春已通过资助档案提前了解了张学俊的家庭情况,心里早有准备。可这声脆生生的“姐姐”,就像颗小石子投进她心里,瞬间漾起酸涩的暖意。望着少年清澈的眼睛和张父沧桑的面庞,她蹲下身,紧紧握住张学俊那双小手:“学俊,以后你就是我弟弟,有啥难处,跟姐说。”这句承诺,并非个人一时的感动,而是对支教团“陪伴成长”理念的践行。
这声“姐姐”,一喊就是十二年。朱艳春的联系方式,始终是张学俊的“定心丸”:“爸今天又看不清东西了”“模拟考有点慌”“英语单词总记不住”……她的回复永远及时。听说张学俊学英语吃力,朱艳春买了学习机寄过去,还时不时给他寄生活费。
“考上大学,到山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这是支教团在张学俊心中埋下的种子。高二时,他成绩虽好,但单靠文化课考上好大学有难度。他向朱艳春表达了想当老师的想法,朱艳春结合自身经历与他探讨生涯规划,建议他学美术专业,还邀请他到家里,手把手教他素描、色彩及软件应用。2019年夏天,张学俊如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并在大学期间考取了教师资格证。
3
传承
从追光者到点灯人续写山海约定
18年来,华侨大学支教团始终坚守一个信念:最好的帮扶,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让受助者成长为“传光者”,让善意形成可持续的“温暖闭环”。
“从支教团第一次走进我的课堂,帮我打开外面的世界;到‘肖阿姨’雪中送炭助我成长;再到‘姐姐’十几年的暖心陪伴——是你们一路照亮我往前走。”2025年华侨大学支教团座谈会上,张学俊望着台下亲切的面孔,声音带着哽咽,“现在我也是老师了,我希望能像当初支教团的老师们一样,成为孩子们实现自我价值路上的那束光。”
如今的张学俊,把支教团的“教学理念”搬进了自己的课堂:他教孩子们画飞翔的鸟、闪亮的星,就像当年支教团带他“看山外的世界”;他会耐心倾听每个孩子的烦恼,就像当年支教成员听他倾诉;甚至课堂上的欢声笑语,都复刻着支教团的风格。
今年夏天,福建的海风裹挟着热浪,华侨大学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再次踏上西行的征途。这次的支教课堂,来了两位特殊的“老师”——“姐姐”朱艳春握着画笔教孩子们调色,教室后排,“弟弟”张学俊笑着望向讲台上的“姐姐”。窗外的白杨树在风里沙沙作响,教室的灯光透过玻璃窗漫出来,给远山镀上一层暖黄,明媚又温暖。
张学俊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积石山无数困境学子在华侨大学支教团帮扶下实现人生蜕变的缩影,更是华侨大学“以爱为基、以制度为骨、以传承为魂”支教体系的鲜活成果。18载春秋,华侨大学始终将支教帮扶作为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作为服务国家统战工作、助力西部教育振兴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以系统化、常态化的行动,让教育帮扶的种子在西部土地上生根发芽。截至2025年,学校已累计选派优秀带队教师32人次、大学生志愿者893人次,支教足迹遍布积石山县101所(次)学校,直接惠及超过6950名儿童;通过整合校地资源、链接社会爱心力量,累计募集爱心款物271.5万元,其中“一帮一”圆梦助学金已精准助力1463名像张学俊一样的困境学生。
在这片西部土地上,华侨大学播下的不只是知识的种子,更是“追光者终成星光”的信念,是“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决心,是“山海相隔、爱心相连”的责任担当。这场跨越山海的温暖接力,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华侨大学将继续以更完善的体系、更扎实的行动、更深厚的情怀,持续深耕西部支教帮扶事业,让“从追光到点灯”的故事不断续写,让教育的光芒在更多西部少年的成长路上,明亮而持久。
本报记者 张鹏伟 通讯员 张家传 王舟 徐兆斌 文/图
- 2025-09-10免费逛景区、坐巴士、领好礼 教师节 兰州“宠师”力度拉满
- 2025-09-10“打防管治” 兰州公安守护金城烟火气
- 2025-09-10榆中县交通运输部门全力投入灾后重建工作
- 2025-09-09西北五省球王争霸赛兰州收杆 宁夏选手李英东加冕新球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