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白银

风沙线上,石榴花开正欲然——景泰川各民族群众沙漠边缘建设绿色家园纪实

2025-09-08 16:06 来源:中国甘肃网-白银日报

  原标题:风沙线上,石榴花开正欲然

  ——景泰川各民族群众沙漠边缘建设绿色家园纪实

  白银融媒记者 施耀花 乔丽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唐代诗人笔下的苍茫景象,曾是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景泰川的日常。这里年均降雨量不足18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40毫米,“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的民谣,道尽生存的艰难。

  1969年,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犹如一柄利剑,劈开荒芜。黄河水首次跃上数百米高的土塬,30万亩戈壁化作良田。当二期工程在1987年通水时,红水、漫水滩等地的开发序幕就此拉开。

  上世纪90年代,2000多名回、藏、土、撒拉等少数民族群众迁居景泰川,组成了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扎根在风沙线上,各族群众以戈壁红柳的坚韧与倔强与沙魔搏斗。在新开垦的土地上,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改造着这片曾经荒芜的大地,实现了“沙进人退”到“人进沙固”,再到“点沙成金”的可喜局面,书写了西北干旱地区生态建设的绿色奇迹。

  在30多年黄与绿的交锋、人与沙的较量中,各族群众亲如一家、守望相助,结交知心好友,成为和睦邻里,缔结美满姻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多民族共同奋斗、和谐共处的景象,成为景泰川最动人的风景。

  沙海何为家

  在黄绿相抗、人沙拉锯的30多年里,景泰川的万顷荒漠戈壁不再是苍黄一片。绿色从细微的点滴,逐渐汇聚成绿浪。在风沙线的前沿,每一抹绿色兴起的背后,都饱含着辛酸的故事。

  58岁的周福梧,曾任漫水滩乡红溪村村支书。1999年,风华正茂的“尕小伙”周福梧从景泰县中泉乡迁至红溪村。刚搬来时,他和搬来的各族群众,白天顶着风沙平整土地,夜晚挤在“地窝子”里睡觉。天亮起床,被子、枕头上满是沙尘;吃饭时,碗底总会沉积着一层沙。

  多年来,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相斗,苦与累早已化作皱纹,爬上了周福梧黝黑的面庞。在他的回忆里,刚搬来的头两年,从脚下的土地里获取维持生计的口粮都成了难事。新挖的水渠和田埂,一夜之间就会被黄沙填平,清理水渠、挖掘泥沙成了家常便饭。

  对于沙暴,周福梧印象最深刻的,是1993年那场让景泰人谈之色变的“五五沙暴”。他回忆说:“沙尘如同一堵黑墙从天空压下来,白天一下子变成黑夜,伸手不见五指。后来听新闻才得知,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沙暴。”

  1991年,回族群众马俊德从临夏州搬迁至红水镇。他告诉记者:“第一年种了10多亩地的小麦,麦苗都长到5、6寸高了,一场沙暴一吹,什么都没了。对农民而言,颗粒无收的打击是致命的。一同搬来的老乡动了返回原乡的念头。”

  危机迫在眉睫,治沙刻不容缓!30多年前的风沙线上,和周福梧、马俊德一样的搬迁群众深知,只有治住沙,才能扎下根,子孙后代才有饭吃。不甘心新家园被沙漠侵占,他们于是成为景泰川的第一代治沙人,进驻沙漠,植树种草,一场向沙漠宣战的“绿色革命”拉开序幕。

  绿带锁黄龙

  1991年,年仅20岁的藏族小伙刘明随父母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天祝县迁至红溪村。当时,他们的家当仅有3床被子、两张羊毛毡垫子、一口铁锅、6个碗……全家人的衣服连一麻袋都装不满,所有家当用一辆拖拉机就能装完。

  一穷二白的群众,要在狂风肆虐的戈壁滩上筑起绿色防线、建设美丽家园,绝非易事。各族群众尝尽了“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的苦头。他们深知,唯有团结一心、携手奋斗,才能熬过艰难岁月。

  1992年,景泰县成立了治沙站。在治沙站的指导下,生活在红水镇、漫水滩乡的各族群众纷纷出力出工。相关数据显示,景电一、二期工程兴建后,各族群众累计义务投工投劳近30万个工日,无偿捐献麦草上亿吨。

  在沙漠边缘植绿播绿,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各族群众在与黄沙的较量中积累了经验,学会了依据地形、风向和沙丘的移动规律来调整治沙策略。他们将麦草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面上,再用铁锹把草扎进沙中,留下一截直立的麦草,形成四边形的网格,然后在网格中播种花棒、梭梭等沙生植物。这便是景泰县赫赫有名的“草方格治沙法”。

  在随后的30多年里,汉、藏、回各族群众齐心协力、相互扶持,在景泰川沙漠边缘构建起三道风沙防线:在灌区外围,用草障和刺丝围栏封护,培育自然植被系统;在沙田交界处,人工营造生态经济型林草植被系统;在灌区内部,营建农田防护林网和村庄庭院林。这三道防线层层防护,拦截着沙魔的侵袭。

  如今,红水镇、漫水滩乡来之不易的片片绿洲,成了各族群众世代守护的家园。风沙线上的绿色奇迹,不仅改变了景泰川的面貌,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加坚定信念。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博弈到共舞

  既要规避沙害,也要兴沙之利。在景泰川沙漠边缘,有一群先行者,将植绿治沙的使命融入血脉,在治沙实践中,从与沙漠的激烈博弈走向和谐共舞,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把保护生态、发展生态当作事业来经营,让沙漠焕发出绿洲生机,让沙漠成为宜居之所。”红水镇红砂岘村原党委书记周文成这样说道。

  2006年,周文成投身于沙漠植树造林事业中。千年沙丘被平整为规整的田地,3000余亩的生态林场拔地而起。早酥梨、皇冠梨开始挂满枝头,黄芪也生长得十分旺盛。2011年,在红砂岘村建设大漠生态园的想法愈发强烈,周文成引进高产值、高品质的红樱桃,建成了100座占地200亩的高效日光温室。

  如今的红水镇红砂岘村,以大漠生态园建设为典范,大力发展红樱桃、皇冠梨、梭梭等特色农业,改良沙化土地2万亩,建成10家百亩以上的生态林场,种植经济林8000亩。红砂岘方圆10平方公里的沙漠得到治理,有效防止了景泰北部风沙线上大片耕地的沙化。

  在风沙肆虐的前沿地带,面对漫天黄沙,该如何发展呢?刘明给出的答案是发展特色种植,就种中药材!他的想法在旁人看来简直是异想天开。凭借着一股闯劲,他自费前往安徽、河北以及陇西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考察学习,最终成功试种中药材。随后,创立了甘肃森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栽种枸杞、洋葱,播种大片甘草、黄芪等药材,带领乡亲们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一株在野地里生长的野枸杞苗,让红溪村的能人张宝军坚信,这片土地一定能孕育出致富的“金果果”。2003年,他在自家地里尝试种植枸杞。3年后,枸杞试种大获成功。

  看到张宝军种植枸杞获得经济效益后,各族群众竞相投身于枸杞种植。在互帮互助中,枸杞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大家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截至目前,枸杞产业已成为该村的特色支柱产业,种植面积曾达到2400多亩,集种植、生产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已然形成。

  沙里淘金,是对“两山”理念的有效印证。随着时光的流转,景泰川这片广袤的荒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红溪村为例,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入股分红等方式,大力发展“一洋三红”产业和设施农业,建设高标准节水农田,积极与企业对接,发展订单经济。2017年,红溪村实现整村脱贫,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新村。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广袤的田野上,勾勒出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刘明站在田边,眺望远方连绵的绿色与黄沙交织的地平线。他身后的甘草正值生长旺季,郁郁葱葱。阡陌纵横、绿意盎然的农田,宛如忠诚的卫士,傲然挺立在广袤黄沙的边缘。它们与寂寥苍凉的环境相互依偎、不离不弃,成为阻挡风沙的绿色长城,守护着50公里外的景泰县城,庇护着106公里外的省城兰州,也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带来了更多可能。

  从最初与沙漠的对抗到如今的和谐共生,像周文成、刘明、张宝军这样的“领头雁”们,带领着各族群众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奇迹——绿色持续蔓延,沙漠逐渐退缩,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家园日益丰饶。

  绿丰茂意深远

  从空间层面的“共居”,到交流层面的“共情”,再到发展层面的“共富”——在景电二期风沙线上,各族群众愈发深刻地认识到绿色家园的重要性,在建设绿色家园的同时,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他们的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正向现代化不断迈进。

  漫水滩乡红溪村藏族村民李全德感慨道:“搬到这里30多年,我从年轻小伙变成了老汉。如今每年有20余万元收入,生活惬意又安心,这里便是我的家乡。”

  在建设新家园的进程中,各民族群众亲如手足、守望相助。他们不仅共享着防沙治沙带来的生态红利,更在日常生活中彼此扶持、相互尊重。

  当初,藏族同胞以放牧为主,在种地方面缺乏经验,但在养殖上颇有一套。汉族同胞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在种植经济作物、发展田园经济方面头脑灵活。于是,汉族群众耐心地手把手教大家平地整地;要是在养殖上遇到困难,只要说一声,藏族同胞就会前来帮忙解决难题。谁家建房种地需要帮工,乡亲们都会一同帮忙。在村里的大事小情、婚丧嫁娶中,大家往来密切、亲如一家……

  在靖安村,提起昌林村的村医方翠兰,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年逾耄耋的乡村赤脚医生,从医已有40多年。数十年来,方翠兰自觉担负起了靖安村回族群众的就医服务工作。靖安村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经她接生。一颗金子的心,换来的是金子的情。接生了几代人的方翠兰,成为回族群众的“贴心人”,靖安村的回族群众亲切地称她为“尕娃的好阿妈”。

  红水镇靖安村支书张维全说:“不管是哪个民族,不管来自哪里,30多年来,各族干部群众手拉手共同建设了景泰川,互帮互助在这里安了家,这里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绿荫如渥,岁岁丰稔。一面是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和生态环境的“含金量”彼此成就、相得益彰,一面是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景泰川从“沙进人退”到“点沙成金”的故事,是生态文明的生动注脚,更是民族团结的璀璨篇章。

  为当代计,为万世谋。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以该理念为发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身处伟大时代,景泰川的各族儿女,正以勤劳与智慧,书写着新的逐绿奇迹。他们深信,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才能让这片土地永葆生机,让子孙后代持续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这份信念,如同景泰川的绿色屏障一般,愈发坚韧、生生不息……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