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的“圆”满答卷
从乡村土坯房到现代化社区,从靠天吃饭到家门口就业,从传统课堂到智能多媒体教室……在民乐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圆梦苑小区正书写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温暖故事。

“圆梦苑”住宅小区是民乐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的成果。从2016年开始,民乐县整合资金2.8亿元,分3期将涉及全县10个镇172个村的1019户398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至“圆梦苑”小区,使搬迁群众逐步实现了农民身份向“职业化”的转型。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圆梦苑”早已不是简单的“安置点”,而是蜕变为一个充满烟火气与获得感的“幸福社区”。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这里不仅实现了“住有所居”,更在产业、教育、服务的多重滋养下,完成了从“山里人”到“新市民”的蜕变。
走进圆梦苑,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楼房、绿意盎然的绿化带,花草树木点缀其间,社区广场上孩童嬉戏、老人谈笑,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今年62岁的马有国,老家在位于祁连山下海拔2600多米的民乐县永固镇八卦村,世代务农。如果不是响应政府号召,于2017年搬下来定居在位于民乐县工业园区的“圆梦苑”小区,他至今也会认为“老婆娃娃热炕头”才是他生活的本色。如今的马有国时常为当时的“明智抉择”而沾沾自喜。从以前的海拔2600米到现在的1600米,变化的不只是海拔高度,更是马有国对待生活的态度。
马有国说:“这个一直从上面搬下来,房子都是现成的,我们就置办了家具,这个地方来说,居住条件真的比老家好,基础设施也齐全,看病就医也方便,以前老家就是种地,啥都不方便,煨炕、架火,啥也不方便,主要我们那个地方气候条件又不行,昼夜温差大。”

搬得出只是起点,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归宿。民乐县以“扶上马再送全程”的担当,将“输血”与“造血”深度融合,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在确保搬迁户原有土地等各项生产资源收益不变情况下,积极引导群众就近在张掖超越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食用菌产业园、苗琳薯业、天润园等150多家企业或公益岗位就业,每户至少能确保一人就业,为搬迁群众铺就家门口的就业坦途。
圆梦苑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白乐善说:“原先在老家的时候,在外面打零工也不稳定,收入也不稳定,自从搬到下面来以后,进入到超越,工作也比较稳定一点,每个月的工资按时都打到卡上了,我们两口子都在这里上班,每个月的收入也还是比较可观的,对以后的生活嘛,反正也有盼头。”

变化的不只是大人们的钱包,还有孩子们的书包。过去,是乡村简陋的教室,而如今,民乐工业园区配套的现代化学校内,塑胶跑道、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应有尽有。课堂上,孩子们全神贯注汲取知识;课间,操场上满是他们活力四射的身影。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让孩子们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开阔。

而园区卫生院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更为搬迁群众的安稳生活筑牢健康防线。过去,村里人看病都是到条件简陋的村诊所,如今圆梦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在家门口,医保定点、药品齐全,门诊报销比例达70%。

政策的温度,既体现在安居新房与增收岗位的显性成果中,更渗透于生活的细枝末节。从“两头跑”到“一站式”,完善的社区治理体系持续为搬迁群众提供贴心服务,网格员们的台账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群众的各类需求,从证件办理到生活难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圆梦苑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王学民说:“从老家搬下来之后,办事也方便了,大部分的事情社区里都就办完了,我们就不来回跑了。”
圆梦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刘铁军说:“从社村共治共建到城乡融合共享服务,九年时间,我们始终锚定搬迁群众的需求坐标,逐步打磨出适配的基层治理模式。我相信,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基层治理效能将持续提升,让社区成为充满活力的温暖家园,真正让搬迁群众实现‘住有所居、业有所就、幸福生活’的‘圆梦’图景。”

从“搬下山”的坚定抉择,到“住下来”的扎根发展,再到“富起来”的笃定前行,十年间,民乐县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行动纲领,将“一时帮扶”转化为“长久守护”,当制度的善意贯穿“搬迁—融入—发展”的全周期,这份书写在祁连山下的“圆”满答卷,既是脱贫攻坚的生动注脚,更是乡村振兴的鲜活范本,让每一寸变迁都浸润着浓厚的民生温度。
- 2025-09-02祁连山下是我家 | 民乐:家门口有“医”靠
- 2025-09-01【祁连山下是我家】山丹:文旅融合赋新能 千年马场绽新颜
- 2025-09-01祁连山下是我家 | 张掖: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画卷
- 2025-09-01祁连山下是我家|临泽:对虾青蟹迎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