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戈壁绘新景 绿意润镍都——金昌市金川区走出绿色发展新路

金川区“三北”防护林。本文图片由金川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晓玲 通讯员 王莉
龙首湖上,水面如镜,几只凤头鸊鷉带着雏鸟悠然游弋。这张刷屏金昌人朋友圈的“水上全家福”,背后藏着一张“生态试纸”——对水质极度敏感的凤头鸊鷉在此安家,正是金川区生态环境蜕变的最佳注脚。
近年来,金川区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产业转型、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乡村治理等领域持续发力,蹚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绿色产业点亮新希望
戈壁之上,蓝色光伏板汇成海洋,白色风机徐徐转动,西坡、金武路光伏园区和北部风电场三大清洁能源基地已然成型。
金川区抢抓“双碳”机遇,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等重点赛道,不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和“含金量”。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实施风光电项目48个,总装机规模356.8万千瓦,清洁能源产业链不断壮大。
“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城区餐厨垃圾实现全域收运,城乡再生资源分类和垃圾分拣水平持续提升,金川区获评“2024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金川区北部风电场。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以前洗菜水得攒着喂羊,现在直接排走,院里干净多了!”金川区双湾镇陈家沟村村民孙建萍笑着说。
金川区创新构建三级环境网格监管体系,常态化巡查、即时整改,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环保问题。全区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体彻底清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双百”目标——管网覆盖率、治理率均达100%,27个行政村彻底告别污水横流。
同时,通过“治企、减煤、抑尘、禁燃”组合拳,完成农村清洁热源改造1.06万户、建筑节能提升7344户,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超90%,工地抑尘合格率达96%以上。
如今,230座智能“环保小屋”覆盖城区,扫码投放、兑换礼品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垃圾分拣中心、第二垃圾处理场建成投运,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完成升级,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持续提升。
面对风沙挑战,系统修复是关键。金川区扎实推进绿洲边缘防护林、北郊生态治理、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十四五”以来,完成造林6.54万亩,修复草原3.78万亩,治理沙化土地超10万亩,一道绿色长城正在北部戈壁悄然屹立。
推进“百塘千渠”工程,建成蓄水设施70座、引水渠954公里。一张高效节水的生态水网贯通城乡,润泽了农田,滋养了绿洲。
好生态带来好日子
“过去打扫卫生靠人力,效率低。现在专业设备和保洁员‘双管齐下’,村子大变样!”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党支部书记田有祥说。去年7月,金川区引入专业公司开展农村环卫市场化运营,配置专业车辆18台,实现27个行政村垃圾“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100%。
金川区建成甘肃首个全域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形成“城中村接管网、中心村建厂站、零散村配化粪池”的治理路径,实现农村污水治理两个“100%全覆盖”。
全区还建成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与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项目,打通“废弃物—沼气—沼肥”循环链,畜禽粪污利用率达91.15%,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4%。构建农药包装回收体系,回收率从50%跃升至80%,推广加厚地膜31万亩,回收率达86.14%,成为全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
如今,金川区正用生态画笔,在戈壁滩上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