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沉下去 文化润民心——定西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走笔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服务沉下去 文化润民心——定西市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走笔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夜幕降临,定西市体育运动中心广场流光溢彩。秦腔的激越高亢与广场舞的欢快节奏此起彼伏,剪纸艺人指尖翻飞,红纸间“鹿鹤同春”纹样渐次绽放;中医健康夜市艾草清香弥漫,老人惬意体验艾灸,孩子举着“薯香香”文创雪糕雀跃穿梭……
这是7月28日至8月下旬定西市举行的“药都薯乡 壮美定西”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活动暨第三届定西文化艺术月热闹非凡的一幕,也是定西创新“1+N”模式,破解城乡文化发展不均难题,让文化服务“沉下去”“活起来”的生动缩影。
机制破题:“1+N”织就全域惠民网
面对城乡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定西创新推出“市区示范主场辐射+六县特色专场协同”的“1+N”联动机制。
市区示范主场化身“文化会客厅”。在市体育运动中心广场,露天舞台献上“5类38项文化礼包”:“荟萃一堂”文艺竞演周7场演出轮番登场,“光影一梦”电影放映周7部佳片夜夜满座,“梨园一曲”秦腔惠民周14部剧目满堂喝彩,“墨韵一境”书画摄影展4场展览定格山河,“清凉一夏”6项配套活动让文化可玩可感。
这场持续约一个月的文化盛宴里,38场活动全部免费开放,吸引超10万人次现场参与。
“放假回家赶上这场‘文化大集’,节目好看、宽粉香辣,是夏天该有的样子!”甘肃中医药大学学生姚凯说。
六县特色专场“一县一品”全面开花。通渭县将书画艺术与温泉康养结合,单日引流超5000人次;岷县“花儿艺术盛会”吸引游客量同比增长150%,酒店入住率达98%;定西市乡村艺术馆(第一号)在安定区青岚山乡“窑见咖啡”开馆揭牌,59件书法、美术、剪纸作品入驻黄土窑洞,成为村民讲述乡土故事的窗口;陇西“清爽夏日旅游季”、渭源“诗词里的定西”、临洮洮砚文创展……128项县域品牌活动深挖地域文化基因,织就“全域联动、各美其美”的供给网络。
资源下沉:深度融合让文化可感可及
定西深谙“送文化”更要“种文化”“兴文化”,着力推动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群众生活深度融合,让文化惠民释放持久动能。
全龄化舞台让群众成主角。离退休老干部歌剧《党的女儿》选段满怀赤诚之心,广场舞阿姨《定西来相约》尽展银龄风采,大学生歌曲联唱《唱响定西·黄土新韵》传递青春,少儿舞蹈《雏鹰展翅》迸发朝气。“看到咱们舞台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作为定西人我特别高兴,节目一年比一年好!”忠实观众马瑞珍连连称赞。
多领域跨界让文化可感可及。“定西有礼”文创展销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药都薯乡”农特产品携田间珍品增值,“定西宽粉”美食档口勾人味蕾,“健康夜市”解锁中医药“夜间养生局”。市民王海涛边体验艾灸边感慨:“白天听秦腔,晚上做理疗,清凉夏夜太惬意!”据统计,文化艺术月带动定西市夜间客流增长40%。
融合兴城:文化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聚焦“送文化+促消费”,定西推动“非遗+产业+生活”深度融合,让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
非遗时尚破圈生长。原创服装秀《剪云裳》惊艳全场——剪纸纹样“鹿鹤同春”跃上真丝长裙,模特行走间宛如流动的非遗画卷。“老手艺变身时尚单品,特别有成就感!”民间文艺家看着自己的作品自豪地说。
文旅融合撬动经济。岷县花儿艺术月期间,当归、蕨麻猪等特色农产品与花儿元素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销售额突破400万元;通渭书画艺术月展销金银花、黄芪、宽粉等特产,让“墨香”与“土味”共舞。
当文化从舞台融入生活,创意融合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临洮专场中,洮砚匠人李建国现场雕刻“马铃薯砚台”,游客争相体验;钩编、陶艺等传统手艺“变身”精美文创,为群众开辟“以文兴业”致富新路。
“文化惠民不是简单的‘送戏下乡’,而是要让优质资源真正扎根基层,让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定西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的话点明了核心。
如今,从李家龙宫的秦腔之夜到渭河源头的诗词课堂,从青岚山上的农民画室到岷州草原的花儿赛场,文化的星火已在陇中大地渐成燎原之势。
这场持续三年的文化接力,以“1+N”模式为抓手,定西市成功探索出一条“资源下沉、全民共创、惠城相融”的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 2025-08-25触摸时代脉搏 书写陇原故事——甘肃网络作家在白银市考察采风
- 2025-08-22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
- 2025-08-21研学甘肃:告别走马观花
- 2025-08-21【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烽火燃陇原 同仇敌忾筑丰碑——甘肃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