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大省”逆袭,为什么是这个西北省份?
改写中国芯片产业版图的一个省,正在崛起!
今年上半年,甘肃省集成电路产量达到431.1亿块,增长18.53%,把老牌电子大省广东挤到了第三。
几年前,很多人提到芯片生产,想到的多是江浙沪、珠三角——那里有顶尖的产业链、充足的人才和密集的企业。
但谁能想到,地处西北的甘肃,会在2025年上半年,逆袭成全国第二。
甘肃凭什么?我们先从全国芯片产业版图说起。
01
三大核心区集聚发展
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规模以上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6.9%和21.7%。
集成电路产业链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由上游支撑环节(半导体IP、EDA工具、材料、设备)、中游制造环节(设计、制造、封测)和下游应用环节(通信、汽车电子、AI等)构成。
目前,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已初步形成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格局,即聚集国内顶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环渤海地区,全产业链布局的长三角地区、国内集成电路主要消费地的珠三角地区。

今年上半年,有6个省市的集成电路产量超过100亿块,与去年同期持平。
排在第六位的北京,产量同比增长17.4%至142.9亿块。环渤海地区已基本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拥有北方华创、寒武纪、兆易创新、龙芯中科、华大九天、地平线、摩尔线程、集创北方等知名企业,在芯片设计、人工智能芯片等高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浙江排名第五,上半年产量163.3亿块,同比增长20.25%。全省以杭州、宁波、绍兴和嘉兴为中心,形成了环杭州湾集成电路核心产业集聚区,代表性企业有士兰微、立昂微、矽力杰等,在功率半导体和模拟芯片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上海以187.9亿块产量位列第四,同比增长13.95%。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成立的上海半导体厂,这是国内最早从事半导体器件研制和生产的专业工厂之一。上海还见证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集成电路企业,第一家集成电路上市公司的诞生。
作为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去年首次突破3900亿元,约占全国25%;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0%。全市聚集1200多家企业,汇聚全国约40%专业人才。
今年上半年,广东位居第三位,产量同比增长8.19%至416亿块。全省初步构建起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带动佛山、东莞等地协同发展的“3+N”产业格局,粤芯、增芯、芯粤能、鸿翼芯、全志科技、天域半导体等一批重点企业“拔节”而起,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领域积累明显优势。
江苏稳居榜首,上半年集成电路产量达到750.8亿块,同比增长18.58%,占全国总产量超过三成。全省已形成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台积电南京厂、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SK海力士、高通、英飞凌等龙头企业在这里扎根发展,还诞生出通富微电、长电科技、华润微、盛合晶微、晶瞻半导体等本土企业。
根据CINNO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半导体产业总投资额为4550亿元,江苏以20.7%的占比成为半导体投资的核心集聚区。
02
甘肃逆袭,凭什么?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今年上半年,甘肃上升至第二位,产量达到431.1亿块,同比上涨18.53%。
更让人意外的是,甘肃天水一个地级市的芯片产量,就占了全省的96%,单挑深圳拿下了全国城市第一。
首先是有龙头企业带动。这个“故事新编”还要追溯到1969年,当时的国务院第四机械工业部(四机部)在这里建了两家厂:永红器材厂(749厂)和天光集成电路厂(871厂),都在西北的大山里,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生产电路板,给火箭和卫星“装心脏”。
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军工小厂长成了巨头。永红厂改制为华天科技,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如今,已是全球第六、全国第三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2022年,华天封装了419亿块芯片,占甘肃全省产量的77.6%。华天虽然已把工厂开到西安、昆山、南京,但根还在甘肃。
另一家是天光半导体,专攻“卡脖子”技术,神舟飞船、北斗卫星、东风导弹都用它的芯片。它建成国内第一条4英寸晶圆生产线,解决了数十项技术封锁。
再从先天条件来看,气候成了“秘密武器”。甘肃省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形成强光照、大温差、低湿度环境,完美契合半导体生产对温湿度的严苛要求。
第三是丰富的资源要素和电力支撑。甘肃的石英砂(半导体最起始原料)已探明储量约4900万吨,远景储量约1亿吨。绿电资源充沛,叠加富煤低价优势,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多重优势让甘肃成为我国重要的芯片生产基地,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拥有甘肃省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兰州大学两大科研机构,以及华天科技、天光半导体、华洋电子等本土企业。
在兰州,有媒体记者走进一家封装测试厂,偌大的车间里,穿着无尘服的工人像在指挥一支沉默的乐队,机械臂、测试台、芯片传送线按照精密的节奏运转。该企业负责人说:“以前我们总觉得芯片制造是沿海城市的事,现在全国客户都找上门来。”
这份底气,不仅来自本土的华天科技、天光半导体等企业的崛起,也来自甘肃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新位置。
曾有人总结说,甘肃的气候条件,不必花费巨资调节生产环境;原料近在咫尺,运输和采购成本大幅降低;加上政策扶持、科研机构配合,这些都让甘肃在芯片产业的竞争中越跑越快。
03
甘肃的“故事新编”不是孤立的
同样是在西北地区的陕西省,当年凭借西安电子科大、西北工大等高校资源,把芯片产业链当成“玉米地”精耕细作,缺什么补什么,断什么延什么,硬是把产业规模迅速提升。今年上半年,陕西省的集成电路产量位居全国第十位。
实际上,整个西北都在联动。宁夏把单晶硅产能做到全国25%,中欣晶圆量产12英寸硅片,年产量240万片。西安的三星半导体工厂,存储芯片占全球产能15%。
所以说,甘肃的今天,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也是中国芯片版图多元化的缩影。
如果再从西北望向西南地区,同样的产业故事也在上演中。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在集成电路产量前十位省份中,还有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
今年上半年,四川省以73亿片位居第七,重庆以52亿片位居第八,尤其是重庆,增长了72.49%。按照这样两位数的强劲增长,第四个集聚区将在成渝地区逐步壮大,并能与东部三大核心增长极“掰一掰手腕”。
根据最新发布的7月份数据,广东省产量达到80.32亿片,反超了甘肃的78.77亿片;但在累计产量上,甘肃以509.89亿片,仍然高于广东省的505.57亿片,还是位居全国第二。
从长时段来看,不管甘肃能否稳住全国第二的位置,这个成绩足以载入2025年中国芯片产业大事记。
放在全国产业体系中来看,更值得关注的是,未来这样的“黑马”会不会更多出现——或许下一次,不是在西北,而是在更意想不到的角落。
这样的变化,让人既惊讶又期待。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前瞻经济学人、新潮商评论、华商韬略)
- 2024-10-05【强县域 促提升】 为旅游植入“文化芯片” ——礼县深耕三国文化推动文旅融合
- 2024-07-10历时八年阶梯式技术创新 陇东黑山羊液相育种芯片研发成功
- 2024-03-06【甘快看】“Z世代”看两会②“零零后”已经开始做芯片了,酷!
- 2023-12-01【甘快看】挖掘收集“珍宝” 保护种业“芯片”——甘肃省普查农作物种质资源摸清家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