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陇南

三日行记:在千年古县触摸高质量发展的脉动——市县融媒采访团全景记录成县“三区”建设新图景

2025-08-22 17:25 来源:陇南成县发布

  青泥河的晨雾还未散尽,采访团的镜头已对准了湿地公园里晨练的笑脸;南山旅游路的弯道上,无人机盘旋捕捉山间美景惊起的山雀;西狭颂的摩崖石刻前,主播与非遗传承人对话的声波混入千年回响……8月19日至21日,陇南市“市县融媒看成县”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以脚步丈量这座千年古县的蜕变轨迹。作为成县融媒记者,我们跟随100余名同仁,用三天时间深入城乡肌理,解码从“生态答卷”到“产业跃迁”的成县答案。

  山水间的诗意蝶变

  当青泥河的晨雾漫过湿地公园的栈道,当成州大道的灯带点亮南河两岸的夜色,当南山小院的核桃馍香气裹挟着山风扑面而来——成县的山水便不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一首流动的生态史诗。

  晨光里的生态辩证法

  青泥河湿地公园的健身步道旁,采访团遇见了晨练的群众陈轩。他指着青泥河说:“以前河道淤塞,夏天蚊蝇乱飞,现在水清了,鸟来了,我们有了‘会呼吸的客厅’。”这背后是成县投资5.6亿元实施的青泥河、南河流域治理工程——清淤疏浚5公里,新增水域1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的20余处街心绿地,让“推窗见绿”成为市民日常。驱车行驶在成州大道上,双向六车道的沥青路面平整如砥,南河两岸的红豆杉景观带绵延数公里。这条全长 10.1 公里的交通大动脉,不仅分流了省道 S205 线 60% 的车流,使城区拥堵指数下降 80%,更将陇南机场、十天高速、天陇铁路(在建)等交通节点串联,成为成县 “铁公机” 联运的关键纽带。更将生态治理与交通升级的协同效应具象化。

  山坳处的“慢经济”

  采访团沿南山旅游路盘旋而上。柏油路如黑丝带缠绕青山,尽头处的小院里,兰州旅客李海燕说到:“成县南山这边风景特别美,空气含氧量也很高,是一个旅游好去处。”晨光中的南山村被薄雾轻笼,梯田叠翠如链,油菜花海与青山相映,宛如一幅动态的水墨画卷。这里平均海拔1200米,夏季均温仅11.9℃,林荫覆盖率超70%,成为天然的避暑胜地。从成州之镜观景台俯瞰,县城全景与层叠梯田尽收眼底。“咱们南山片区现在景点多了、道路宽了、游客多了,农家乐收入也提高了。”锦绣云轩负责人王涛说。依托鸡峰山景区辐射效应,南山片区打造了“春游花海、夏享清凉、秋赏红叶、冬观松雪”的全季旅游业态。南山旅游公路如黑色缎带盘绕山间,这条投资3200万元的环线,串联起锦绣云轩、半山雅舍等特色民宿集群,十座主题民宿小院年营收超1500万元。

  夜色中的城市“第二张脸”

  “亮化工程不仅是‘面子’,更是夜经济的‘引擎’。”当暮色四合,成县的亮化工程如魔法般点亮整座城市。青泥河湿地公园的千米景观带渐次亮起,音乐喷泉随着《西狭颂》古乐律动,水幕投影将摩崖石刻的故事映照在夜空中,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摄。成州大道的金色灯带如银河倾泻,与两侧楼宇的轮廓灯交相辉映,形成一条流光溢彩的城市中轴线。裴公湖畔,智能调光灯笼组成红色灯海,与奎星楼的七彩射灯构成古今对话。

  产业跃迁的基因解码

  若说山水是成县的容颜,那么车间里的机器轰鸣、直播间的订单提示音,便是它奔涌的血脉。当青泥河的波光还在镜头里荡漾,采访团已闯入车间的“跨界实验室”,流水线上的核桃与桑葚,正把“绿水青山”换算成增收账本。让我们暂别云雾缭绕的南山,推开产业振兴新的实验大门。

  车间里的“跨界方程式”

  在甘肃鑫园药业车间,柴胡提取罐与核桃肽生产线比邻而居,柴胡与核桃在车间里完成“跨界握手”。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企业,采用“电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我们成功构建起了一条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开发有核桃系列、食用菌系列、药食同源系列及优质农特产品等4大类50多种产品,深受市场青睐。”公司负责人镡仲峰介绍到。在包装车间,苟儒清正将设备进行调试,这位工作5年多的大学生,已成长为骨干力量,“我家就在附近,除了月薪4000多元,年底还有分红,比去外地打工强多了!”她的经历正是鑫园“家门口就业”策略的缩影——企业选址刻意靠近乡镇学校,方便留守妇女和陪读家长“务工务农两不误”。在公司固定员工中,像苟儒清这样的本地青年占比超八成,2024年发放劳务费260余万元。镡仲峰对此格外自豪:“我们车间的意义不仅是生产产品,更在培育‘新农人’,这才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造血能力。”要说鑫园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火车头”,那隔壁的康润珍果酒业则玩转“工业旅游”,采访团品尝的桑葚酒,原料来自合作社种植基地。发酵车间里,传统陶缸与现代不锈钢罐并肩而立,空气中弥漫着果香与酒香交织的微醺气息。“这批桑葚正处在二次发酵关键期。”90后酿酒师石径手持糖度仪穿梭其间,他身上的工装还沾着晨露——这位从快递员转型的国家二级酿酒师,如今带着乡亲们把“枝头鲜果”变成“瓶中金液”。车间墙上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温度、酸度等数据,传统古法在这里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扶贫车间”的牌匾上,光影中,桑葚酒瓶里的紫红色液体,正折射出一条“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康庄大道。

  矿山与鱼塘的“绿色悖论”

  伴着盘旋的山路前行,王磨镇博农富民公司渔业养殖示范基地让人眼前一亮,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鱼池里,成群的三文鱼、鳕鱼、鲟鱼游弋在循环水系统中——这里正是成县“靠水吃水”的新故事现场。"我们的鱼喝的是森林覆盖率70.6%孕育的冷泉水,水温常年保持在9℃,比市面上同类产品肉质更紧实。"基地负责人何忠指着循环水系统介绍到。与鱼塘的清雅不同,甘肃瑞能矿业的选矿厂区里,重型卡车正有序进出,却闻不到刺鼻气味。副总经理胡春站在车流前说到:"当初选择落子成县,正是看中了这里 ' 保姆式 ' 的营商环境。"回忆起项目落地过程,胡春至今感慨:"从拿地到开工只用了 70多天,审批大厅有专人全程代办,连员工宿舍的水电接入都是政府协调的。作为成县 "叩门招商" 的重点项目,150 万吨铅锌选矿厂从签约起就享受 "一企一策" 服务。"税务部门上门辅导政策,人社部门帮忙招工,连尾矿库复垦都争取了专项补贴。" 胡春算起账来:项目总投资 10.5 亿元,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 13 亿元,能带动 300 多人就业,这里的营商环境,比矿石还 ' 有含金量 '。"鱼塘和矿山,生态和发展,关键在于两者的' 转换器 '。成县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辩证法,破解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时代命题。

  乡土中国的创新脚本

  流水线的科技叙事未落,陈院镇的烟火已漫过山峦:这里没有流水线,只有核桃油香缠绕的乡愁产业链。

  陈院镇的“三产融合实验”

  八月的陈院,暑气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当采访车碾过山间的柏油路时,最先撞入眼帘的是400亩郁郁葱葱的稻田,雨滴挂在稻叶尖上,饱满的谷粒像缀满金珠的绿绸带,指尖一碰,稻花的清香混着泥土腥气直往鼻尖钻。“没想到咱们大西北也能种出水稻!”前来拍照打卡的游客王佳说道。当镜头转向“西北唯一的冰雕馆”,五彩斑斓的冰雕作品让人仿佛穿越到了一个梦幻的冰雪世界。特别的是,这里的冰雕巧妙地融入了庆国夫人、抗金名将吴挺、孙家大地遗址及诗圣杜甫等成县相关的历史和红色文化元素,在欣赏冰雕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转过山坳,陇小南电商产业园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天光。分拣车间的空气中,花椒的麻香、核桃的脂香、蜂蜜的甜香正上演着一场香气的圆舞曲。仓库里印着海拔、光照时长的溯源标签的快递箱也正准备发往全国各地。陇小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武强介绍道,陇小南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建立直播基地,实行“农户+合作社+电商”模式,全国约4万人共同推广农货,已带动3000多户农民年均增收超万元。

  西狭颂的“时空对谈”

  西狭颂,一个名字里就蕴藏着无尽诗意的地方,也是领略成县“大景区 + 全域游”发展格局和文旅融合魅力的绝佳之地。雨雾还没褪尽时,西狭颂景区的石板路已洇透了潮气,踩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往峡谷深处走。刚过仙人桥,就听见哗哗的水声从峡谷深处漫出来,像无数只手在拨弄琴弦。抬头望,两侧的山峰挺拔如剑,直指苍穹,峭壁上的藤蔓垂成绿色的帘幕,大家纷纷驻足,按下快门记录这自然风光之美。《西狭颂》摩崖石刻更是西狭的灵魂所在,其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由仇靖撰文并书丹,属于“汉三颂”之一。它不仅见证了东汉时期的辉煌和智慧,更以那古朴而不失风韵的汉隶,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让人在静谧中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深远。此刻,岩壁上的东汉石刻与记者们驻足的目光相撞,完成了一场跨越两千年的对话。

  最动人的新闻永远生长在泥土里,三天行程,20多个点位,200GB素材——这场融媒“大练兵”输出的不仅是报道,更是一份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立体档案。当市县记者的镜头从青泥河畔转向西狭颂的夕照,成县已用“生态打底、产业塑形、文化铸魂”的实践,写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注解。最动人的新闻永远生长在泥土里。

  乔伟 许健潇 刘镇 王瑶 报道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