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e法耀陇原|走“新”更走心 红色法治教育这样“圈粉”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小英) 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的展室内,“豆选法”再现当年的民主选举;
在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那场载入中国司法史册的审判,至今依然影响着很多人;
在南梁革命纪念馆,讲解员说:“边区当时就明确规定了贪污10块大洋就要枪毙的严厉措施,体现了革命政权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
南梁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诞生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巧儿告状、马锡五审判方式等。在新时代的普法道路上,庆阳尝试走“新”又走心,让革命年代的法治精神持续焕发活力。

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内
458件文物再现“马锡五审判方式”
“马锡五审判方式”,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审理了评剧《刘巧儿》中的原型人物封芝琴的婚姻纠纷案。
2014年起,庆阳市以“巧儿说法”为总品牌,通过IP化运营、跨区域合作、标准制定,构建“线上+线下”“传统+现代”的立体化普法体系,11年间累计推送案例超2800期,让80多年前的“巧儿”故事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既扩大红色法治文化影响力,又为基层提供清晰指引,推动红色法治故事与网络法律知识精准触达不同群体。

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内
2016年1月7日,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在南梁法治教育培训中心建成并开馆,成为庆阳市重要的普法基地,是公众了解陕甘宁边区司法实践的重要窗口。
陈列馆内馆藏文物458件、司法文书近千份,通过图文、实物、场景复原及多媒体技术,系统展现陕甘宁边区时期形成的“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调判结合”司法理念。专题片《马锡五审判方式永放光芒》、纪录片《回望马锡五》以及道情皮影剧《彩礼风波》、南梁说唱《马锡五是青天》等法治民俗文化宣传作品,生动再现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历史背景和实际应用。
作为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在2024年获评“法治文化示范基地”,成为西北地区法治教育的核心载体。
一颗豆子的重量 解锁“司法为民”永不过时的密码

南梁革命纪念馆内
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政府成立后,迅速制定了土地、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十大政策,其中不乏对法治建设的初步尝试。
在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内,有个特殊的展品,是两个碗,碗里装的是豆子,一颗豆子就是一张选票,被称之为“豆选法”。
南梁革命纪念馆陈列展览科科长古月介绍,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广大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选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因地制宜的选举方法。
除了“豆选法”,在南梁,土地政策的实施既坚持“耕者有其田”的根本原则,又根据人口、土地质量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分配方案;既打击封建剥削,又避免简单粗暴的阶级对抗。
边区“暂行条例十八条”则明确规定“贪污公款1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这一规定,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约束,更是对法治精神的初步践行,为后来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挖掘上述红色法治资源,南梁革命纪念馆通过图文展板、文物及场景复原等方式展示边区在司法领域的开创性实践。
在这里,法治精神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法治文化。
20万余人次打卡这堂“红色法治课”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作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近年来,南梁革命纪念馆针对不同群众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场景,让红色法治精神可感可学。
古月介绍,面向党员干部,创新推出“重走法治路”实景体验课程:组织学员沿着陕甘边区司法实践路线,参观刘巧儿旧居、马锡五审判方式陈列馆,体悟“就地办案、依靠群众”的司法智慧;开设“红色法治讲堂”,邀请党史专家、法学学者深度解读“暂行条例十八条”中权力约束条款与当代廉政建设的内在关联,结合“干部无贪污”的历史实践开展警示教育,年均接待党员干部20万余人次。
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了红色法治研学课程,深度融合馆内丰富的红色法治资源,讲述“豆选法”、马锡五审判方式以及“暂行条例十八条”等边区法治历史,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本质,年均接待研学青少年1万余人次,成为引导青少年理解红色法治文化、厚植法治信仰的重要普法阵地。
2023年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以来,这里共接待200万余人次,让革命年代的法治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
- 2025-08-22【甘快看】e法耀陇原 | 兰州:网络普法“织”进街巷烟火里
- 2025-08-22【甘快看】e法耀陇原|甘肃:科技赋能 筑牢“网络安全”坚固堤坝
- 2025-08-22【甘快看】e法耀陇原 | 从“宣传栏”到“生活圈”看兰州的普法创新之路
- 2025-08-22甘肃省13名科技工作者入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