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定西

药香漫陇中——定西中医药产业“融”出发展新图景

2025-08-20 09:06 来源:中国甘肃网-定西日报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魏 璐

  “阿姨,这个玫瑰花瓣能加到香囊里吗?”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定西医院一楼,6岁的浩浩攥着晒干的玫瑰花,仰着头问工作人员。不远处的饮品台后,医务人员正将玫瑰花、枸杞等药食同源食材融入奶茶基底,蒸腾的热气中飘出清甜的香味,一杯杯“中药养生奶茶”刚做好就被市民捧在手中。这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定西中医药产业在传承中创新的生动写照。

  “VR药田+奶茶香囊”:把中医馆变成“潮玩场”

  “戴上VR眼镜,现在你站在枸杞种植基地里……”在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展示区,市民牛芸正跟着虚拟场景“穿梭”在药田间。3D眼镜里,枸杞树枝叶摇曳,红彤彤的果实垂满枝头,伸手“触摸”时,还能感受到叶片的纹理。

  “平时买药只看到干巴巴的药材,现在能‘钻’进药田看生长,甚至模拟炒白术时,系统还会提示‘火候过大,药效会流失’,这比看说明书有趣多了!”牛芸说道。

  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医院“宣教——体验——辨识——服务”矩阵的缩影。1000平方米的健康科普基地里,五大文化长廊用VR还原《黄帝内经》场景,名医IP矩阵用短视频讲养生,中医服务区年均服务5万人次“治未病”。

  “要让中医从‘书架上的古籍’变成‘生活里的日常’。”副院长王晶笑着说,“现在逛夜市能学养生、跳广场舞能练八段锦,大家都觉得中医离生活很近。”

  从校园到社区,中医药科普的触角不断延伸。

  “融媒小记者进医院”直播场场火爆,“健康副校长”走进13所学校开课,医疗志愿服务队深入偏远地区服务3万余人。200余条科普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单条最高播放量超10万次,“人人学中医、层层兴岐黄”的氛围愈发浓厚。

  “智能药房+特色疗法”:让老手艺搭上“科技车”

  与此同时,陇西县中医医院的智慧药房里正上演“速度与精准”。

  主管药师李静扫描处方后,贴有芯片的药罐自动弹出,智能天平瞬间完成称重,颗粒剂被精准分装成“早晚各一包”,全程不到3分钟。“以前人工抓药靠‘手准’,现在系统自动控量,患者拿到手就知道咋吃,省心多了!”

  而在风湿骨病科诊室,主任贾文博刚用小针刀为患者解除颈肩疼痛,额角还带着薄汗。

  “三伏天每天接诊80多人,都是奔着‘老法子+新科技’来的。”他告诉记者,针灸、艾灸搭配现代理疗,再加上督脉灸、羊毛钉挑治这些特色疗法,纯中医治疗的治愈率超80%,“好多患者说‘扎几针、敷个膏药,比吃止痛药见效还快’。”

  “智能药房”高效精准,“特色疗法”守正创新,陇西县中医医院蹚出了诊疗升级的新路径。

  副院长王强说,医院一边用智能系统提升效率,一边用“自制制剂”打造特色——三黄栓、消定膏等10余种临方制剂,以及祛湿茶、清肝饮等4款自制药饮,既传承古方,又贴合现代人需求。

  “医养产业+全域布局”:让“千年药乡”变成“健康谷”

  定西的中医药融合化发展,早已写满了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在陇西中医药康养一条街,药膳馆里飘着当归羊肉汤的香气;通渭温泉疗养中心,中药药浴成了游客必体验的项目;全市研发出110多种药膳、药妆、医疗器械,“康养基地+医养产业链”雏形已现。

  更关键的是“全域诊疗网”的搭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定西,市级中医院牵头,县乡医院配套,连社区卫生服务站都有标准化中医馆。

  “以前看中医要跑大医院,现在乡镇医院就能扎针灸、做推拿。”市民王娜娜的话,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如今的定西中医药产业正以“融合”为笔,在陇中大地绘就传承创新的新图景。这图景里,有文化的温度,有科技的精度,更有民生的幸福度,让岐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勾勒出健康中国的定西样本。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