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青春聚力·驰援榆中|灾难面前,“后浪” 勇立潮头——张惠玲用行动诠释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2025-08-18 23:10 来源: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张振宇 程健

灾难面前,“后浪”勇立潮头

张惠玲用行动诠释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在榆中县马莲滩村,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让整个村庄陷入了困境。

张惠玲,这位普通的大学生,用她的亲身经历和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一代在灾难面前的责任与担当。

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普通大学生、志愿者的故事,更是新时代青年力量的生动展现。

家园受灾 恐惧但不怕

8月7日深夜,马莲滩村遭遇山洪灾害,裹挟着巨石与断木的洪流从不远处的山上倾泻而下,不仅灌满了距离村庄不远处的河道,还将河床抬高了数米,朝着张惠玲家所在的村庄——马莲滩村二社侵袭而来。

“我们家地势最低,靠近河床,步行大概五六分钟路程的距离。山洪来袭时,河床像被猛地抬高了十多米,离后墙只剩五六米,整个地基都在渗水,房子已经无法居住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仍然心有余悸。

当时,张惠玲家中住了7口人,包括她将近90岁的奶奶和亲戚家一岁半的孩子。

8月7日晚,暴雨如注,张惠玲的母亲察觉到外面的声音异常,像是火车轰鸣,便催促张惠玲的父亲出去查看。

“我爸爸发现河水已经离家仅10米左右,情况危急。”张惠玲回忆,“他拿着工具冲了出去,当时外面风雨交加,他一边跑一边喊,让大家赶紧撤离。我们一家人也跟着他一起跑,什么都没拿,只想着先把老人和孩子安顿好。”

随后,张惠玲的父亲和村支书等人跑遍全村,让所有人撤离到更高、更安全的地方。

“我们邻居家住着一位老奶奶,我爸爸和村书记去敲门时,怎么也叫不开门。想翻过围墙进去,但墙太高。喊了好久,才把老奶奶喊醒,随后把老奶奶背到了安全的地方。”

当晚,张惠玲的父亲和村社长还冒着危险去改水道,防止更多的洪水冲毁村庄。

那一夜,村民们在风雨中相互呼喊,相互帮助,许多人像张惠玲家一样,紧急撤离到了安全地带。

第二天早上,天亮后,村民们才了解到了受灾情况:河滩被抬高,附近村落有房屋被冲毁,有村民失联。

看着昔日的村庄如今满目疮痍,张惠玲难掩难过之情:“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大自然的力量是多么强大,人类在灾难面前是多么渺小。”

然而,尽管面对如此严重的灾难,村民们并没有被吓倒。

“我们都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家园一定会重建起来。”张惠玲说。

主动请缨 青年有担当

8月8日上午十时许,全村人翘首期盼的救援力量终于突破重重困难,挺进到了马莲滩村。

“那一刻,所有的恐惧都没了。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党和政府,派人来营救我们来了。”张惠玲说,“道路、桥梁都被冲断了,我们没想到救援队伍来的那么快。”

“我们先是用农用三轮车和救援人员带来的只能坐两三个人的那种越野车转移老人和孩子,实在没法走的地方,挖机和铲车一边铺路,一边用那个斗转移我们。”

在救援队伍的帮助和全村人的努力下,历经近10个小时的转移,马莲滩村二社的所有群众被转移到了大巴车跟前。

当晚9时许,张惠玲和全村人住进了临时安置点——榆中县第三中学。

“宿舍里铺了新的褥子和床单,被子也是新的,每个人还有一箱日用品。”张惠玲说,“有好多人在给我们服务,特别温暖,特别温暖。”

当晚,她和一些村里的其他年轻人想要加入到服务中时,临时安置点的负责人告诉他们:“你们好好休息。”

她说,“我知道,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让我们先休息,但我还是想做点什么。”

8月10日,张惠玲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志愿团队。

“以前在大学时,就经常参加志愿活动,但这次的感受尤为深刻。”她说,“以前觉得志愿活动只是去帮忙,现在自己经历了灾难,才真正明白志愿的意义: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这就是奉献。”

与此同时,村里的其他大学生也纷纷响应,加入了志愿团队,为安置点的工作尽一份力。

“我们村里的大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大家都很积极。大家都想为重建家园出一份力。”张惠玲说,“我弟弟也是一名大学生,他觉得在这个时候,能为家乡做点事,比什么都重要。”

点滴奉献 家园有微光

加入志愿团队后,张惠玲和伙伴们迅速投入到各项服务工作中。

“老人和孩子是我们的重点照顾对象,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我们每天都会去看望他们,陪他们聊天,给他们讲故事,让他们感受到如家一般的温暖。”

除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张惠玲和伙伴们还积极参与到物资搬运和分发工作中。

“由于安置点的物资较多,搬运和分发工作量很大。”张惠玲说,“我们每天都会搬运大量的物资,虽然很累,但看到大家拿到物资后脸上露出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打扫卫生、搬运物资、分发物资、安抚情绪、端饭送饭……张惠玲默默地奉献着。

“我们做的,都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张惠玲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温暖,“许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团队纷纷来到这里,为我们送来了物资和关怀。”

“10号那天,一位阿姨带着她的志愿团队从兰州来到了这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生活用品和食物。阿姨说看到我们受灾,她心里很难过,就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就这样,张惠玲用行动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面对灾难,她没有退缩;在重建家园的路上,她正贡献着属于青年的力量。“我们虽然年轻,但都有颗想为家乡做事的心。大家齐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她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