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道闸万能遥控器暗藏法律雷区 免责声明并非“护身符”
原标题:小区道闸万能遥控器暗藏法律雷区 免责声明并非“护身符”
宣称“轻松破解所有小区道闸”“一键开启车库门”的“万能遥控器”,正公然在多家网络购物平台热销。然而,法律专家警示:无论其技术原理如何,这类设备的核心功能已涉嫌非法侵入受控区域,其生产、销售、购买乃至持有行为,都可能将使用者推向法律红线。
“出入神器”热销 记者实测轻松开闸
记者调查发现,多家网购平台存在以“出入神器”“不缴费神器”为噱头售卖的“万能遥控器”。商家宣传其堪称“万能钥匙”,可“轻松破解”小区、医院、商场、停车场等场所的道闸和卷帘门,“无需钥匙,一按即开”。此类产品价格多在50至150元之间。令人咋舌的是,部分店铺销量已突破20万件,好评率高达99.2%。一个手掌大小的遥控器,真能“通吃”各种门禁?
为求证,记者购买了一款宣称“兼容市面上95%道闸/伸缩门”的产品。商家迅速发货,并附上详细解码说明书,承诺“数日内即可解锁,终身有效”。在获得朋友许可后,记者依据说明进行14天实验,最终成功破解了朋友家的车库门。
技术漏洞被利用 老旧门禁成重灾区
业内专家聂先生解读了其工作原理:目前许多老旧小区、停车场仍在使用固定码射频技术或低频ID卡,其数据以明文存储,安全性极低。“万能遥控器”正是利用此漏洞,直接克隆卡片信息进行破解。一旦被复制,原门禁系统形同虚设。不过,聂先生也指出,银行、新楼盘及高保密场所普遍采用的滚动码射频、动态加密CTID/二维码(如动态二维码时效控制、蓝牙随机码)等先进门禁技术,已能有效抵御此类“万能遥控器”的破解。
“免责声明”难掩违法本质
尽管热销,此类产品的商品说明书中往往附有免责声明:“仅限测试或锁匠使用,违法使用后果自负”。但这真能成为商家的“护身符”吗?北京市盈科(兰州)律师事务所刑事律师赵晖明确指出,此声明毫无法律效力,纯属“自欺欺人的法律遮羞布”。“万能遥控器”本身即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5条明令禁止的“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工具”。其生产、销售行为本身已涉嫌刑事犯罪(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
赵律师强调,司法实践中认定此罪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明知他人可能用于违法犯罪仍予提供”。商家页面中“勿用于违法破解”等提示,恰恰反向证明了其对产品违法用途的“明知”,更容易被认定为“明知故犯”,从而承担刑责。
购买使用风险重重 切勿以身试法
对于消费者,购买此类“神器”同样危机四伏。西固区法院法官于潇杰分析了潜在法律风险。
行政处罚风险:即使从未使用,根据《无线电管理条例》第七十六条,若设备未取得型号核准,无线电管理机构可责令改正并处5万至20万元罚款;拒不改正者,设备将被没收并处以20万至100万元罚款。此外,在公共场所“试用”可能被《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认定为扰乱秩序,面临5-10日拘留及罚款。
民事赔偿责任:使用遥控器导致道闸失控、车辆丢失或人身伤害等,使用者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刑事责任追究: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使用遥控器非法抬杆开闸即构成“非法控制”,情节严重(如多次使用、逃费金额大)可判3-7年有期徒刑。
非法侵入住宅罪/盗窃罪:若用其打开小区地库、学校、单位内部等门禁并进入,即构成“非法侵入”;若再拿走财物,则直接转化为盗窃罪,遥控器即被认定为作案工具。
“万能遥控器”绝非便利神器,而是暗藏多重法律风险的“违法工具”。商家妄图以免责声明逃避责任是徒劳的。消费者更应增强法律意识,切勿因一时好奇或贪图小利而购买、使用,以免触碰法律红线,追悔莫及。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许沛洁
- 2025-08-158月“星空剧场”上新:“月姑娘”联袂“七姐妹”共舞
- 2025-08-12多家单位捐款捐物驰援榆中!甘肃省红十字会公布捐赠渠道
- 2025-08-028月2日0时起至8日24时 兰州广场南路道路通行有变化
- 2025-08-02兰州野生动物园暑期开启“千灯之夜”精彩夜游点亮金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