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看甘肃(36)|慕粉萍与环县地毯:于经纬交织中守护非遗之光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实习生 元翔宇
在环县木钵镇关营村陈沟门组的一方小院中,时光仿佛被揉进了五彩的毛线里,在经纬交织间沉淀出岁月的光华。
非遗传承人慕粉萍,这位与手工地毯相伴半生的老毯工,正以一双布满老茧却依旧灵巧的手,续写着环县手工地毯的传奇。

初入“毯”途:苦学技艺 磨砺匠心
走进慕粉萍家的作坊,铁架上挂着的各色线团似彩色的云朵,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的光泽。
慕粉萍和徒弟刘粉玲端坐在机架前,灵动的双手如穿花蝴蝶般上下翻飞,挑线、插线、打8字结、剪线,动作娴熟而流畅,一气呵成。不多时,一幅牡丹图便在经纬间渐露风姿,那细腻的线条、艳丽的色彩,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
“织毯是件苦差事。”慕粉萍停下手中的活计,回忆起自己的学艺时光,眼中满是感慨。

1985年,15岁的她初中毕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入了环县地毯厂的大门,跟随师傅开启了漫长的学艺之路。“刚开始蹲在师傅旁边看,慢慢跟着一步一步学,后来才能单独上手。往往一坐就是10小时,得手快心细。”那时的师傅极为严厉,手中常握一把竹尺,稍有差错便会打手。但正是这份严苛,让慕粉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编织中常见的牡丹、荷花等图案早已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手底下几乎从不出错。“多亏师傅当年严苛,才有我今天的手艺。”提及师傅,她满眼感激,那目光中既有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更有对师恩的敬重。

岁月沉淀:指尖结茧 坚守匠心
手工地毯,是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有近半个世纪的传承,慕粉萍从事这项技艺也有30多年了。
30多年的光阴在慕粉萍的指尖悄然流逝,她的双手早已被岁月磨砺得粗糙不堪。手指尽数外翻,中指变形最为严重,手背皮肤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真正的苦,是一天下来手疼得钻心,连指甲缝都生疼。”她伸出双手,轻声说道,“现在指尖结了老茧,干一天活反倒不觉得疼了。”说罢,她笑了笑,那笑容中透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从容。
在厂里干了8年后,23岁的慕粉萍成了家。婚后,她一边照顾四个孩子、侍奉老人,一边抽空在家织毯,这一干又是十来年。“每天晚饭后就坐到机子前,忙到半夜12点。”她感慨地说,“那时织毯一年能挣七八百块,比种地强,那时候辛辛苦苦种一年庄稼,也就收五六百块。”当年栽织一平方尺毯子才挣2.6元手工费,如今已涨到六七十块。这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更是对她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环县手工地毯市场价值逐渐被认可的见证。

传承创新:小作坊里的大梦想
2015年起,慕粉萍的活儿渐渐多了起来。最初在自家窑洞里做,后来订单多了,四年前她索性在院外盖了一间50平方米的彩钢房,花13万添置了全自动洗脱机和烘干机,办起了自己的手工作坊。
“最早做羊毛扶手垫,一块卖200块,后来涨到280元。现在主要做羊毛车垫,偶尔也做床毯和地毯,去年收入五万多元。”她笑着说,那笑容中洋溢着对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期待。
地毯原料用的是环县盛产的滩羊毛。就地取材,精妙手艺应运而生。滩羊毛加工成毛线后,再经十几道工序,一根根羊毛蜕变成床毯、沙发垫、汽车坐垫等精美物件。这些手工毯子不仅保暖、隔音、防潮,还因精美的图案和绚丽的色彩,成了消费者青睐的艺术品。

坚守与传承:让非遗之花绽放新彩
裁织一整块地毯,单是线就要用掉三十五六斤。所花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几个月,以一套汽车三件套为例,一个人每天做十一二个小时,花上两个月才能做好。
而纯手工打结、无任何机器辅助,更是让这项工作格外耗时耗力,但其中凝聚的智慧和汗水,凝结的匠人的指尖温度,正是手工地毯的灵魂所在。
“培养一个熟练织工,全靠师父手口相传。少则一年,多则三年,才能出师。”慕粉萍坦言:“坚持学习地毯编织的寥寥无几,年轻人嫌这活耗时费力,不愿接手。但只要有人肯学,我一定倾囊相授。”

作为一名坚守30多年的老手艺人,慕粉萍最大的心愿,便是让环县手工地毯编织这门传统手艺得以代代相传。
在慕粉萍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她用自己的双手,将一根根羊毛编织成精美的地毯,也将环县手工地毯的文化基因传承了下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非遗传承的道路,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 2025-08-14甘肃省林区中级法院发布生态司法保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
- 2025-08-14临夏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应急抢险队:养护公路 确保灾后生命线安全畅通
- 2025-08-13陇拍客丨临泽: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加紧建设
- 2025-08-14陇拍客丨临泽:戈壁滩上万亩葡萄忙采摘






